每亩增收2000元,西双版纳“橡胶—可可”模式引领林下经济新革命
每亩增收2000元,西双版纳“橡胶—可可”模式引领林下经济新革命
西双版纳的橡胶林,曾是这片热带雨林中最具经济价值的绿色“油田”。然而,近年来,随着橡胶价格持续低迷,这片“绿色油田”正悄然发生着一场绿色革命——在橡胶林下,一种新的经济作物正在悄然生长,它不仅有望为西双版纳带来新的发展机遇,还可能改变全球可可产业的格局。
橡胶林下的新希望
走进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的试验田,你会看到一片独特的景象:高大的橡胶树下,一株株可可树正茁壮成长,黄色的可可果挂满枝头,等待着收获的季节。这里正在进行的,是一场关乎西双版纳未来发展的实验——“橡胶—可可”复合种植模式。
“如果我们的‘橡胶—可可’复合种植模式能够顺利推进,持续推广,将有望产生一个新的可可原料产区,西双版纳也将继传统的茶叶、橡胶等产业之后,增加新的可可产业,生产本土的巧克力产品。”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橡胶产业发展中心研究员田耀华兴奋地说。
一场绿色革命的背景
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是中国最重要的橡胶种植区,天然橡胶种植面积、产量、单产均居全国第一。然而,近10余年来,受国际市场行情影响,橡胶价格暴跌并持续低迷,植胶企业和农户生产积极性严重受挫,胶工短缺、胶园弃管、橡胶树弃割甚至改种现象比较严重。
“橡胶树种植周期长、生产成本高、产值低的弊端也日益凸显。不合理的开垦和管理,还导致雨林面积大幅减少、生物多样性降低、水土流失等生态环境问题。”田耀华说。
为什么是可可?
可可,这种原产于美洲的热带作物,为何能成为橡胶林下的“新宠”?
“可可树的适生环境年均温度要在21摄氏度以上,年降雨量1400毫米以上,这样的环境在我国很少,成规模的只有海南、台湾和云南有。云南的可可树适生区域不超过300万亩,西双版纳州就占了150万亩左右。我们的天然橡胶产业迫切需要一个能提供强有力支撑的配套产业,可可树就成了一个很好的选择。”田耀华解释道。
更重要的是,可可产业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国际可可组织今年8月发布的报告显示,2023年至2024年,可可的供应缺口达到46.2万吨,比上一产季的缺口(7.4万吨)增加了524%,因此国际市场可可价格大幅飙升。
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双赢
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从2011年开始在西双版纳州海拔800米以下的一类植胶区试验、试种可可树,每亩定植45株。可可树4年开花结果,7年进入盛产期。“按每株平均产果60个、产豆1.5公斤计算,每亩可可豆的产量约68公斤。按照当前市场价格保守估算,每亩综合收益可达4760元,纯收益能达到每亩每年2000元左右。”田耀华说。
经济效益只是可可成为橡胶林“种植搭子”的一个因素。“可可种植是整个橡胶复合农林生态系统的一环。橡胶是上层树种,可可是中间层的小乔木树种,下层是可以形成地表覆盖的草本。从单一的橡胶种植,到多样化复合种植,既能达到保水固土的效果,又能形成更复杂多样的生物链,就起到了生态修复的作用。”田耀华说。
从试验田到产业化
11月22日,西双版纳小象可可科技有限公司与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西双版纳州农垦相关企业签订合作协议,共同推动在橡胶林下种植可可等经济作物。在签约仪式现场,嘉宾们品尝用当地可可生产的巧克力后都赞不绝口。这种巧克力是由中国科学院西双版纳热带植物园那片可可树上的可可果制作而成,甜蜜的味道、细腻的口感堪比进口优质巧克力。
“西双版纳州橡胶林下可开发利用、可种植的资源植物种类比较丰富,包括中药植物、菌类、水果等等。橡胶农林复合模式主要有‘橡胶—香蕉’‘橡胶—菠萝’‘橡胶—魔芋’‘橡胶—茶叶’。但是,不是每种组合都有很好的经济效益,并且能兼顾较好的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田耀华说。
可持续发展的新路径
专家指出,产业的可持续发展,不仅要考虑经济效益,还要考虑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发展橡胶林下经济,统筹兼顾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发展,需要持续探索,久久为功。
“我们都有责任,但我们的责任程度不同,”Sonwa告诉Mongabay,引发了对气候正义的担忧。
推广“橡胶—可可”复合种植模式、建设生态胶园,有望在保护生态的同时,产生一个新的巧克力原料产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