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空气干燥易引发皮肤问题,专家建议:洗澡频率降至2-3天一次
冬季空气干燥易引发皮肤问题,专家建议:洗澡频率降至2-3天一次
随着冬季的到来,南方多地出现极度干燥天气,福州、南昌、南宁等地的相对湿度降至40%左右,而广州、武汉、杭州、长沙等地更是降至30%左右,南京和上海更是低至20%,与沙漠地区的湿度相当。在这种极端干燥的环境下,频繁洗澡会加速破坏皮肤表面的油脂层,引发皮肤干燥、紧绷甚至皱裂、发痒等不适症状。
针对冬季洗澡频率和保湿方法的问题,媒体采访了武汉市皮肤病防治院的副主任医师张成国。张医生指出,随着天气变冷,皮肤科门诊中瘙痒患者的数量逐渐增加,这可能与“乏脂性湿疹”有关。他建议,冬季应适当减少洗澡频率,以防止皮肤表面的油脂脱失和保护皮肤屏障功能。一般来说,2至3天洗一次澡比较适宜。
张医生还提醒,洗澡时水温不宜过热,应控制在38至40℃之间。过高的水温虽然短期内会感觉舒适,但长期下来会破坏皮肤表面的油脂层,导致皮肤干燥瘙痒。应选择温和中性的洗浴产品,避免使用碱性过强或清洁力过强的产品。洗澡时间也不宜过长,一般控制在5到10分钟为宜。
张医生强调,洗澡过程中应避免过度搓澡,以免损害皮肤屏障。洗澡后应做好皮肤保湿工作,涂抹润肤露或含有尿素、甘油成分的护肤品,以帮助皮肤锁住水分,保持湿润。这些措施对于缓解冬季皮肤干燥、预防乏脂性湿疹等皮肤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除了调整洗澡习惯,保持室内湿度也很重要。通过使用加湿器或放置水盆等方式,增加室内湿度,减少皮肤水分蒸发。同时,注意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建议关注室内的相对湿度,如果低于40%,可以考虑开加湿器,大多数人更适应40%~60%的相对湿度。
在饮食方面,应多吃富含维生素A、C、E及Omega-3脂肪酸等抗氧化物质的食物,如胡萝卜、菠菜、柑橘类水果和坚果等,这些食物有助于增强皮肤屏障功能,抵抗外界刺激。多喝水也是保持皮肤水润的好办法。适当的运动可以促进血液循环和新陈代谢,有助于改善皮肤状态。但运动后应及时擦干汗水、更换干爽衣物,避免汗水长时间停留在皮肤上引发不适。此外,晚睡的人们别忘了调整作息,尽量保证充足的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因为良好的作息习惯有助于调节内分泌系统,改善皮肤状态。
对于老人和儿童等特殊人群,洗澡频率需要进一步调整。儿童每周23次,因为儿童的皮肤正在成长中,厚度只有成年人三分之一,频繁洗浴会加速皮肤干燥和瘙痒。洗澡水温建议38℃以下,每次洗澡不宜超过10分钟,可适当提前对浴室加热再洗,防止着凉。老年人每周1次或半月23次,淋浴时间不超5分钟,水温不超40℃,动作不宜过大,有基础疾病的老人在洗澡时一定要控制力度和温度,提前把浴室温度调高,洗澡后可以喝一杯100毫升的温开水,要防摔倒,防着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