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康复结合心理关怀:冠心病治疗新模式
运动康复结合心理关怀:冠心病治疗新模式
近日,重庆康心医院收治了一名58岁男性患者。该患者在慢跑时出现胸痛不适,心前区压迫感及紧缩感,伴心悸,无大汗,自服速效救心丸及休息后症状部分缓解,其后慢跑时再次出现上述症状,遂至重庆康心医院就诊。门诊以"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收入,冠状动脉造影显示前降支全段多处造影剂滞留明显,中段30%狭窄,前向血流 TIMI2-3级,病变比较轻微,患者担心运动再诱发心绞痛而暂停运动。
康复医师接诊后首先对其进行了全面的身体评估,发现其心功能良好。结合患者的个人习惯,为其设计一套适合的低强度有氧运动方案。在运动过程中,医护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的身体反应,及时调整运动强度。同时,充分与患者沟通交流,了解其心理状态,提供相应的心理疏导和支持,成功帮助患者缓解心理压力,重新开始科学运动,提高生活质量,回归积极的生活状态。
这个案例生动地展示了“双心护理”在冠心病康复中的重要作用。那么,什么是“双心护理”?它为何如此重要?
双心护理:身心并重的新型护理模式
双心护理并非指护理两个心脏,而是指在关注病人的心脏病理变化的同时,也重视其心理变化。据相关调查研究显示,冠心病患者出现心理问题的比例高达50%,如焦虑、抑郁、失眠、烦躁、易怒等,容易使病情加重。因此,既关注病人的心脏病理变化,又重视其心理变化,就是所谓的“双心护理”。
随着医疗科技的不断发展,冠心病的治疗已经不再局限于药物和手术等传统手段,“双心护理”的理念逐渐凸显出其重要性。根据临床经验,对于冠心病病人而言,运动康复逐渐受到医学界的重视,因为其不仅可以改善患者的心血管功能、提高身体素质,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患者心理压力,增强生活信心。
然而,由于冠心病有不同程度的病变,在运动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制定科学、合理的运动计划,成为“双心护理”中保障安全的关键一环。在此过程中,康复师在冠心病病人的运动指导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科学评估:运动康复的安全基石
在双心护理模式下,运动评估是制定个性化运动计划的前提。心肺运动试验(Cardiopulmonary Exercise Testing,CPET)是目前最常用且最有效的评估方法。CPET是一种客观、定量、无创的评估手段,可以同时反映心血管系统、呼吸系统和骨骼肌系统的功能状态,为疾病诊断、判断预后和康复指导提供客观依据。
CPET的具体操作流程如下:
准备阶段:患者佩戴合适面罩,调整座椅高度,连接心电监护,动态监测心率、血压、心电图及血氧饱和度等指标。
静息状态监测:先静息3分钟,采集静息时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静息心电图、VO2(氧气摄取量)、VCO2(二氧化碳排出量)等呼吸循环数据。
递增运动阶段:以10w或15w热身3分钟,转速保持在55
65转/分钟。之后以设定的递增负荷方案进行812分钟的运动测试。运动过程中持续监测心电、心率、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代谢指标及自觉劳累程度。停止标准:出现力竭无法维持转速;出现胸闷或心前区疼痛,眩晕,视力模糊,面色苍白或发绀;血压过度升高,收缩压超过240mmHg、舒张压超过120mmHg或收缩压下降超过10mmHg;心电图最大ST段下移,呈下垂型或水平型超过0.1mV或呈斜上型下移超过2.0mm(0.2mV);出现由运动产生的心律失常,如频发或多源性室性早搏、室上性心动过速等。
通过CPET,医生可以全面了解患者的心肺功能和运动耐量,为制定个性化运动方案提供科学依据。
实践应用:从评估到康复
在双心护理的框架下,运动康复是一个系统工程,涉及运动计划制定、风险评估与监控、心理健康教育等多个环节。
个性化运动计划制定:结合病人的年龄、身体状况、疾病类型和严重程度等因素,综合考虑运动强度、频率和持续时间,确保运动计划在安全的前提下,能够最大限度地改善病人的心血管功能。
运动风险评估与监控:在运动指导过程中,医护人员会对病人的运动风险进行全面评估,包括病人的运动耐量、心脏功能、血压、心率等指标。同时也会在运动过程中进行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确保病人的运动安全。
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支持:双心护理强调心理干预的重要性,因此,在运动指导中,医护人员会关注病人的心理状态,提供必要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会帮助病人认识到运动康复的重要性,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缓解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提高病人的运动积极性和依从性。
运动后的跟踪与调整:运动指导不仅仅是一次性的活动,而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双心护理”的理念下,医护人员会在运动后对病人进行跟踪随访,了解病人的运动效果和身体反应,根据实际情况对运动计划进行调整和优化,确保运动指导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运动恐惧:心理干预的关键
运动恐惧症(恐动症)是心血管疾病预后的重要影响因素,可严重阻碍患者身心健康。研究显示,心脏病发生6个月后,约有20%的冠心病患者会出现运动恐惧心理。这种恐惧不仅影响患者的运动康复效果,还可能导致病情恶化。
在双心护理模式下,心理干预是运动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与患者充分沟通,了解其心理状态,提供必要的心理疏导和支持,帮助患者克服运动恐惧,树立信心。同时,科学的运动评估和个性化运动计划也能有效降低运动风险,增强患者的安全感,提高运动康复的依从性。
心血管疾病发病率逐年上升,《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9》表明我国患病人数约3.3亿人,心血管疾病已成为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防治心血管病刻不容缓。心血管疾病中发病率最高的是冠心病。冠心病患者进行体育锻炼可以减少危险因素,降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和死亡率,高达80%的心脏病、中风和2型糖尿病的心脏病是可以预防的;通过消除肥胖、不健康饮食和不运动,Meta分析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证明运动-镇静的心脏康复可降低心脏病患者的死亡率。从而提高生活质量。体育锻炼(physicalcativity)是心血管疾病二级预防的基石;《2015版中国心血管疾病康复/二级预防指南》表明,体育锻炼可以有效改善血管内皮功能、延缓动脉粥样硬化。
双心护理模式下的运动评估和康复,不仅关注患者的身体健康,更注重其心理健康。通过科学评估和个性化指导,帮助患者克服运动恐惧,重建运动信心,最终实现身心双重康复。这种综合性的护理模式正逐渐成为冠心病康复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患者带来更全面、更有效的治疗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