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三剑客”:沙坦降压药、阿司匹林、他丁

创作时间:
2025-01-21 21:09:5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三剑客”:沙坦降压药、阿司匹林、他丁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性的健康问题,其中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需要长期用药控制。然而,有些患者可能会因为感觉不到明显效果而擅自停药,这种做法非常危险。本文通过一个典型案例,详细介绍了沙坦类降压药、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在防治心血管疾病中的重要作用,强调了长期服药的必要性。

老张(化名)今年50岁,前些年身体还不错,近一两年被诊断出高血压,医生开了沙坦类降压药来控制他的血压。不久前,他的医生在常规体检中发现他有冠状动脉疾病的风险,于是增加了阿司匹林用于预防心脏病,以及他汀类药物来降低他的胆固醇水平。尽管如此,老张感觉他的生活质量并没有改善,甚至还经常感到头晕和乏力。这让他开始怀疑药物的有效性,甚至觉得,有这闲钱不如打二两酒喝喝来的痛快。最终,他决定停药,不吃了!仅仅是因为“感觉没用”。

老张做出这个决定后不久,开始经历更频繁的胸痛和呼吸困难。终于一次突发的胸痛事件,迫使他再次进了医院。医生通过检查确认,由于没有继续药物治疗,老张的病情加重,导致了心肌梗死的风险显著增加。老张一听,彻底懵了。原来自己觉得屁事不当的小药片,竟然一直“保护”着他。医生向老张解释,虽然有时候药物的效果不是立即可见的,但这些药物是基于科学证据,用于控制和预防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疾病。这一遭刷新了老张的认知,回家后他重新开始服药,并定期进行体检,听话的不得了。

那么这三种药真的屁事不当吗?并非如此!

沙坦类降压药、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是心血管疾病的常用治疗药物组合。它们在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脑卒中等心脑血管疾病的预防和治疗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如果把我们的身体比作一台精密的仪器,那么他们就像是保证仪器运转的“润滑油”。一旦缺失,就会对仪器造成难以预估的损害。

然而,治疗过程中有些患者可能会觉得这些药物“没用”,从而选择停止服用。殊不知,这对于一些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来说相当于“慢性自杀”!

为什么这么说呢?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这三种药的作用:

沙坦类降压药:

  • 常见代表:氯沙坦、缬沙坦、厄贝沙坦等。
  • 主要作用:主要用于高血压的控制,有助于降低血压,预防心脑血管并发症。

阿司匹林:

  • 主要作用:抗血小板聚集,防止血栓形成,预防心梗、脑卒中。
  • 适用人群:特别适用于有心血管疾病风险的患者。

他汀类药物:

  • 常见代表:阿托伐他汀、瑞舒伐他汀、辛伐他汀等。
  • 主要作用:主要降低低密度脂蛋白(LDL)胆固醇水平,有助于预防动脉粥样硬化,降低心梗和卒中风险。

这些药物在防治心血管疾病方面各有独特作用,联合使用能起到更好的预防效果,可以说是防治心脑血管疾病的“三剑客”。

可即便这几种药物在这方面防治效果喜人,却依旧难逃被患者朋友放弃的命运。究其原因,无非是有些朋友觉得吃跟不吃没啥区别,犹如画蛇添足,麻烦不说,还徒增经济负担和心理压力。

其实,这种看法显然是错误的。要知道,滴水穿石,非一日之功。同理,药物治疗的效果也并非立竿见影。只有长期服用,才能显现预防作用,减少突发心梗、卒中等严重并发症的风险。

除此以外,不遵医嘱盲目停药不仅会中断治疗,还会遭到“反扑”,带来意想不到的风险:

  1. 血压升高:未按医生指导服用莎坦类降压药,可能导致血压失控,增加心血管事件风险。
  2. 血栓形成:停用阿司匹林可能使血小板聚集增多,血栓形成风险加大。
  3. 胆固醇水平上升:他汀类药物能长期抑制胆固醇合成,停药后,胆固醇水平易反弹,增加动脉粥样硬化风险。

结语
莎坦类降压药、阿司匹林和他汀类药物作为常用的心血管疾病预防药物,需在医生的指导下合理、长期服用。尽管患者短时间内可能“感觉没用”,但从长期预防的角度来看,它们在减少严重心血管事件上发挥着重要作用。如有任何药物疑虑,务必咨询医生,科学调整治疗方案。

请注意:本文所提供的内容旨在分享医学知识和信息,不构成任何医疗建议。在做出任何健康或治疗决策之前,请务必咨询专业医生。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