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州南音:千年雅乐的方言密码
泉州南音:千年雅乐的方言密码
2023年5月,联合国总部响起了一阵悠扬的乐声,来自泉州的南音艺术家们正在这里进行一场特殊的演出。这场演出不仅让现场观众领略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也让世界再次聚焦于这门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的古老艺术——泉州南音。
泉州南音,又称“泉州弦管”,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起源于唐,形成于宋,主要流行于闽南及台湾、南洋群岛华侨居住地区。南音的唱词使用独特的泉州方言,保留了晋唐时期中原官话“河洛话”的遗音,被誉为“中国音乐历史的活化石”。2009年,泉州南音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南音的表演形式简约而典雅,通常由琵琶、洞箫、三弦、二弦等乐器配合演唱。演唱者手持拍板居中,乐手们则分列两侧,共同演绎出一曲曲动人心弦的乐章。南音的乐谱具有特色的曲词、音调、时值和琵琶指法,传承上千年。演唱南音必须精准掌握以“乂、工、六、思、一”五个汉字符号记写乐曲的工乂谱记法,以及一口地道的古泉州话,“是很大的挑战”。
泉州话历史上曾是闽南方言的代表,与晋唐时期的古汉语更为接近。是以,南音必须用标准的泉州方言演唱。这一抹腔韵,使南音历经千百年,广泛流传于讲闽南语的地区。南音大师卓圣翔曾说:“有闽南人的地方就有南音,南音是所有闽南人的乡音。”
新中国成立后,泉州市加强南音专业表演团队和学术研究机构的建设、实施“泉州南音记录工程”、举办国际南音大会唱、复兴发展民间班社、联合开展南音进校园活动、推动南音数字化建设等,采取多项措施开展南音保护与传承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果。2006年,南音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近十年来,泉州南音的国际传播步伐不断加快。泉州南音乐团曾前往十几个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巡演近30次,多次出访东南亚、欧洲等国,并前往联合国总部进行交流。泉州南音传承中心主任庄丽芬曾带领泉州南音乐团赴多个国家进行文化交流。此外,泉州南音乐团还会进入当地的学生课堂中去向异国的孩子们展示南音的独特魅力。
作为全国著名侨乡,泉州现有海外泉籍华侨华人950万人,占全国近1/6。南音在海外的传播,不仅让华侨华人找到了情感的寄托,也让世界听到了中国的声音。正如一位海外侨胞所说:“南音是我们的乡音,听到南音,就仿佛回到了故乡。”
泉州南音,这门千年雅乐,正以它独特的方言密码,续写着新的传奇。它不仅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连接世界的文化桥梁。在新时代的舞台上,泉州南音将继续绽放光彩,为人类文明的进步贡献着独特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