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面包围歼敌五千,杜聿明指挥昆仑关大捷
三面包围歼敌五千,杜聿明指挥昆仑关大捷
1939年12月18日至1940年1月11日,一场关乎中国抗战命运的战役在广西南宁东北的昆仑关激烈展开。这场战役不仅是中国军队在抗日战争中取得的重大胜利,也是杜聿明军事才能的集中体现。
战役背景
昆仑关位于南宁东北的大明山余脉,海拔306米,山势险峻,悬崖陡峭,草深林密,是南宁通往湖南、贵州的重要关隘。1939年11月,日军第五师团在北海湾龙门港登陆后,迅速占领南宁和昆仑关,切断了中国通往越南的重要国际交通线。为确保这条生命线的畅通,国民政府调集重兵,以第五军为主力,对昆仑关发起反攻。
杜聿明的指挥决策
杜聿明,时任第五军军长,是国民革命军中少有的机械化部队指挥官。面对日军的坚固防御,他制定了周密的作战计划。第五军集中9个师约10万人的兵力,采取三面包围的策略:第二百师和荣誉第一师负责北面和东面的强攻,新编第二十二师则从西面迂回包抄。战车部队分散使用,掩护步兵进攻。桂系部队则负责助攻。
激烈的战斗过程
12月18日凌晨,昆仑关战役正式打响。在重炮兵团和师属山炮兵营的火力掩护下,第二百师和荣誉第一师对日军外围据点发起猛烈攻击。当天,荣誉第一师就攻占了仙女山、老毛岭等重要阵地。第二百师在团长高吉人的指挥下,攻占了六五三、六零零高地。
12月19日,日军开始反扑。大批飞机出动掩护反攻,昆仑关一度被日军夺回。日军第五师团长今村均派出第二十一旅团第二十一联队,在联队长三木吉之助的率领下疯狂反扑。新编第二十二师在邱清泉的指挥下,在六塘与自南宁来援的日军台湾混成旅团展开激战。
至12月20日,昆仑关日军渐渐支持不住。杜聿明指挥部队发起总攻,经过近一个月的浴血奋战,中国军队终于在1940年1月11日收复昆仑关。
战役结果与意义
昆仑关战役以中国军队的胜利告终。此战,中国军队共伤亡14,000余人,但成功歼灭日军5,000余人,其中包括日军第二十一旅团长中村正雄少将。这场胜利不仅确保了桂越国际交通线的安全,还极大地鼓舞了中国军民的士气,其意义堪比台儿庄大捷。
杜聿明的军事才能
昆仑关战役充分展现了杜聿明的军事才能。他善于运用机械化部队,制定合理的战术策略,能够在复杂地形中指挥大规模作战。此外,他在缅甸远征军中的表现也证明了他的军事才能。虽然在远征军中与孙立人存在矛盾,但不可否认的是,杜聿明在多次战役中都展现了出色的指挥能力。
昆仑关大捷是中国抗日战争中的一次重要胜利,而杜聿明在这场战役中的关键作用,无疑为他的军事生涯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