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解读:转基因食品到底安不安全?
专家解读:转基因食品到底安不安全?
近日,美国儿科学会(AAP)发布的一项指南引发了科学界的广泛争议。该指南建议家长避免给孩子食用含有转基因生物成分的食品,然而,这一建议却遭到了众多科学家的批评。他们指出,该指南忽视了大量支持转基因生物安全性的科学证据,不仅制造了不必要的恐慌,还可能对许多家庭造成经济负担。
转基因技术自1983年第一株转基因烟草成功培育以来,已经走过了近40年的历程。如今,转基因作物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广泛应用。据统计,2023年全球转基因作物种植面积已达2.063亿公顷,是1996年的118倍。目前,全球主要农作物种植面积中72.4%的大豆、34.0%的玉米、76.0%的棉花都是转基因品种。应用转基因技术的国家从1996年的6个迅速增加到目前的29个,加上批准进口的国家,全球转基因商业化应用的国家和地区已增至71个。
转基因技术不仅显著提高了作物产量,还有效减少了病虫害损失。以中国为例,1997年引入转基因抗虫棉后,成功控制了棉铃虫的危害,拯救了中国的棉花产业。目前,国产抗虫棉已占据99%以上的市场份额,减少了65万吨农药使用,直接带动增产累计650亿元。
面对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问题,科学界普遍认为,经过严格审批和监管的转基因食品与传统食品一样安全。美国国家科学院、工程院和医学院的研究没有发现转基因食品或其中的草甘膦残留物对人类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的证据。世界卫生组织也明确表示,目前没有发生过一起因食用转基因食品出现的安全问题。
中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委员会委员黄昆仑指出,中国长期重视转基因食品的标识问题。2001年,国务院颁布《农业转基因生物安全管理条例》,对转基因作物的安全、标识、生产、经营和进口等方面均有管理。在标识方面,中国目前采取的是定性按目录强制标识制度。2002年1月,原农业部颁布了《农业转基因生物标识管理办法》,并分别于2004年7月和2017年12月进行了修订,由此转基因食品标识制度确立。中国也是目前唯一采用定性标识方法的国家。所谓“定性标识”,也就意味着凡是列入目录的产品,只要含有转基因成分或者是转基因作物加工而成的,则必须强制标识。
专家们呼吁,应加强科普教育,消除公众对转基因食品的误解。清华大学金兼斌教授在一次科普活动中表示,转基因技术是现代农业生物技术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科学评估和监管的转基因食品是安全的。他强调,科学传播和公众教育对于提高公众认知、消除不必要的恐慌至关重要。
综上所述,转基因食品的安全性已有充分的科学依据和监管保障。在面对转基因食品时,公众应基于科学认知,理性看待。转基因技术不仅有助于提高农作物产量和抗病虫害能力,还在保障粮食安全和推动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