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人说丨你和谁结婚,这会影响你的心理健康吗?
学人说丨你和谁结婚,这会影响你的心理健康吗?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中国的家庭结构经历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婚姻匹配”的问题。婚姻匹配,通俗来说“谁和谁结婚”,它反映了配偶双方及双方父母/家庭的特点,并决定了家庭成员和世代之间资源的重新分配。那么,婚姻匹配模式是否会影响夫妻的心理健康呢?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的研究团队基于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
研究背景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在过去数十年中,中国的家庭结构经历了巨大变化,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开始关注“婚姻匹配”的问题。婚姻匹配,通俗来说“谁和谁结婚”,它反映了配偶双方及双方父母/家庭的特点,并决定了家庭成员和世代之间资源的重新分配。婚姻匹配可以分为同质性婚姻(homogamy)和异质性婚姻(heterogamy),分别指配偶双方在某一特点上是相似的或是不相似的。异质性婚姻可以进一步分为下嫁(hypogamy)和高攀(hypergamy),分别指女方在某一特点上高于或低于男方。以往的研究表明不同的婚姻匹配模式与婚姻质量甚至离婚风险紧密相关,但是很少研究考虑婚姻匹配对夫妻心理健康的影响。
婚姻匹配如何影响心理健康
从研究角度看,有大量研究发现夫妻教育水平、家庭背景等方面的不同匹配模式与我们的生活质量息息相关,影响我们的生活满意度、婚姻质量、离婚风险。而生活质量通常与心理健康相互影响,因此我们假设不同的婚姻匹配模式也能影响夫妻的心理健康。
从理论角度看,根据社会交换理论(social exchange theory),婚姻可被看作一种资源交换的形式,包括社会经济和社会情绪资源的交换。当这种经济和情绪期待没有被满足(例如,由于某些特点的不匹配),夫妻之间可能会产生不愉快或者冲突,如果没有得到妥善解决,可能持续存在。根据素质-压力模型,持续的不愉快或冲突可能会作为压力源,最终引起抑郁症状,影响心理健康。除夫妻个人特点的匹配外(如教育水平、年龄),家庭背景的匹配模式同样重要。一方面,原生家庭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对子女的教育、工作和社会资本均有重要影响,甚至可能直接影响子女的配偶选择;另一方面,社会出身或家庭背景对子女的个人观念和行为有重要影响,这可能对子女的婚姻有直接或间接影响。
实证研究方法
数据来源与样本
我们使用的是中国家庭追踪调查CFPS数据,由于2014年调查中测量抑郁症状使用的不是CESD量表(Center for Epidemiology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而2020年数据缺乏家庭成员库,因此最终纳入2012,2016和2018共三期数据。CFPS数据库的优势在于其全国代表性以及完整的婚姻史资料,便于筛选出初婚且在婚的夫妻样本。
变量设置
我们共关注了四个婚姻匹配变量,包括夫妻年龄、教育水平、父母户口和父母教育水平。每个变量设置为三分类,包括同质婚、高攀和下嫁。其中年龄和教育水平反映的是夫妻自身的特征,父母户口和教育水平反映的是家庭背景。
我们使用是否有抑郁症状(二分变量)来评价受访者的心理健康状况,测量的量表为CESD量表。
统计分析方法
由于考虑到年龄、时期和队列效应的潜在混杂效应,同时我们也希望研究抑郁症状(尤其是不同匹配模式人群的抑郁症状)随年龄、时期和队列的变化,我们使用了Yang Yang提出的分层年龄-时期-队列模型(hierarchical APC-Cross-Classified random effects model, HAPC-CCREM)。另外考虑到婚姻匹配对男性和女性可能有不同的影响,我们分别对丈夫和妻子样本进行了分析。
研究发现
我们发现(见图1),随着时代的变迁,婚姻匹配的模式有如下变化:
- 妻子年龄大于丈夫的婚姻比例呈上升趋势;
- 妻子教育程度高于丈夫的婚姻比例不断上升,这与我国女性平均学历不断上升的社会现象相吻合;
- 夫妻双方父母持有相同户口的婚姻比例居高不下(保持在85%以上);
- 夫妻双方父母持有相同教育水平的婚姻比例则在不断降低。
▲图1 按夫妻年龄、教育、父母户口及父母教育的匹配模式的队列变迁
(注:年龄差距是丈夫的年龄减去妻子的年龄)
我们发现过大的年龄差距(丈夫比妻子大5岁及以上)对夫妻双方的心理健康均有负面影响;个人教育水平差距对夫妻双方心理健康都没有影响。
而针对父母户口的高攀婚姻,以及针对父母教育水平的异质性婚姻,对妻子的心理健康均有显著负面影响,但对丈夫没有影响,存在显著的性别差异。异质性婚姻对女性心理健康的不良影响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通过“门当户对”现象来解释。与以往的研究发现一致,“门当户对”的婚姻与更高的生活满意度、幸福感、家庭经济和工作相关。家庭背景匹配仅对女性心理健康产生影响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女性对生活事件或压力源的生理和心理敏感性更高。
除婚姻匹配外,本文还研究了婚前同居和认识配偶方式对夫妻心理健康的影响。研究发现,婚前同居与更高的抑郁症状相关;相对于自由恋爱,由他人介绍和由父母安排的夫妻抑郁症状水平更高,即随着恋爱自由度的降低,婚姻带来的心理健康负面效应越强。
结语
随着婚姻匹配模式的不断变迁,我们的研究揭示了不同婚姻匹配模式对夫妻心理健康的影响,尤其是妻子受双方家庭背景的显著影响,并从婚姻匹配的视角为成年人心理健康干预提供了新的启示。
参考文献
Zhang, S., Cui, H., Fu, M., Zhang, B., Liu, N., & Guo, J. (2024). Marriage matching patterns associated with depressive symptoms among Chinese adults: A nationally representative age-period-cohort modeling study. Journal of affective disorders, 351, 341–348. https://doi.org/10.1016/j.jad.2024.01.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