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干政与武人执政:五代十国分裂的深层次原因
宦官干政与武人执政:五代十国分裂的深层次原因
五代十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分裂割据时期,其形成原因复杂多样。本文将从安史之乱、政治斗争、武人执政等角度,深入探讨这一时期分裂割据局面的成因。
五代十国,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短暂的时期。不过,这段历史虽然只有50多年,但其意义非常重要,是唐末藩镇割据过渡到宋统一全国的一个重要阶段。而说起唐末藩镇割据,总有人认为这是农民革命造成的“恶果”。因为军阀割据的局面,发生在唐末农民革命之后。但其实仔细去看这里面的一些细节,你会发现唐末农民战争,其实是在唐后期藩镇割据的局势上产生的。
而唐末的农民起义虽然推翻了唐王朝的统治,却没能将藩镇势力彻底消除。之后,这些藩镇势力在唐亡后继续割据着各个地区,建立了属于自己的政权。
因为这个时期中原王朝出现了五个朝代,南方出现了十余个国家,所以被称为五代十国。五代十国时期,各个政权相互攻伐,造成全国上下的一片乱局。一直持续到赵匡胤建立北宋后,这种乱象才彻底结束。
有人会认为,这段混乱的时期只有五十多年。但事实上,自八世纪的时候,中国就陷入到长期分裂的割据局面,到宋朝建立之时,差不多持续了两个世纪。
长期分裂的原因
这一切,还得从安史之乱开始说起。以安禄山与史思明为首的唐朝将领发动了叛乱,与唐朝统治者展开了权力的斗争。
当时的唐朝皇帝是李隆基,在他的管理下,唐朝一度欣欣向荣,是古代社会里少有的盛世。但因为封建经济的快速发展,从而导致土地兼并情况发生,许多农民失去田地,成为流民。
再加上阶级矛盾以及内部矛盾等一系列问题,最终引发了安史之乱的发生。安史之乱爆发后,由于大唐的精锐军队都在边疆驻守,不能及时赶回,所以导致安禄山等叛军一路高歌猛进。
最终,唐朝靠着节度使和藩镇势力才平息了这场叛乱。不过,叛乱虽然平息了,但却大大削弱了中央王朝的政权,唐朝的经济、社会以及对外发展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藩镇割据的局面,也是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对于独霸一方的藩镇势力,唐朝曾想过解决。但因为安史之乱后中央王朝的职权被削弱,所以只能采用姑息政策。
而由于中央王朝的姑息,藩镇势力发展越来越强大。这个过程里,中央政权与藩镇势力爆发了诸多屠杀和抢劫的战争,造成社会格局进一步的动荡。
而随着工商业的不断发展,这种情况又再一次加剧。这阶段统治者为了争权夺利,出现了宦官与朋党之争。统治阶级的斗争,受苦的最终还是百姓。像生产比较发达的山东、河北以及河南等地,出现了瘡痍数千里的惨象。山西甚至出现了“赤地千里,人迹断绝”的局面。曾经繁荣昌盛的长安与洛阳,更是“井邑穷民,不满百户”。总之当时唐朝上下遭受到相当程度的破坏。
由于这种情况,也让统治者在八世纪一直到十世纪期间失去了统一全国的经济基础。这也是导致五代十国割据局面发生的根本原因。
政治斗争不断
前面提到过,由于经济基础发展遭到破坏、生产事业严重受损,从而导致没人能一统全国,造成割据局面发生。除此之外,政治斗争,也是其中最主要的原因,这也是经济与生产事业严重受损所带来的影响。
当时,中央王朝和割据势力没有一个能成为突出的力量来统一全国。慢慢的,统治者都不追求统一大业,而是选择偏居一隅。这样带来的后果,就是加剧内部矛盾。毕竟有强敌威胁的时候,内部还能团结一致对抗。外部矛盾没有了,自然就会转移到内部矛盾中。
其中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唐后期出现了宦官干政的局面。历史上,宦官干政的例子非常常见,秦朝时候的赵高、东汉末期的十常侍都是如此。他们的存在,也间接的导致了王朝的覆灭。
唐朝的宦官干政也是如此,也是间接的将唐朝送进了“火葬场”。唐朝的宦官权利有多大呢?根据史料记载,最巅峰时期,唐宦官可以掌握中央禁军神策军的控制权。神策军,是唐后期,中央王朝主要的军事力量。他们承担着皇帝人身安全、皇城戒备、戍边等重要任务,也是中央王朝的底牌,唯一可以用来与藩镇势力对抗的一股势力。
但这股势力最终却被宦官给掌握了,可见宦官在当时的影响力巨大。除此之外,宦官集团还控制了枢密院。其权力凌驾于皇帝以及宰相等军机要臣之上。对于皇帝来说,其实还无所谓。但对于那些大臣来讲,可就不乐意了。由此,宦官与朋党之间明争暗斗,导致分裂越来越严重。中央王朝也一再错过时机,失去了统一的机会。
其次,就是统治阶级遭到农民革命打击后,政局动荡不堪。一些有野心的人,趁着这个机会拥立自己、或者自己所属的集团为最高统治者。当时的士兵都是雇佣而来的,没有什么忠诚度,谁出价高,他们就愿意跟谁干。在那种背景下,导致皇帝怕大将,而大将又怕士兵的局面出现。
武人执政
除了以上几个原因加剧中原王朝分裂之外,武人执政也是五代十国割据分裂加深的原因。我们先来看几个人,朱全忠、李存勖、石敬瑭、刘知远、郭威、王建、钱缪、马殷、高季兴。这些都是五代十国时期各个政权的开国君主,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出身卑微。他们未起事之前要么是家奴、要么就是农民、盐贩、市井混混。
处于社会底层的他们,大多都目不识丁,只知道舞刀弄枪、骑马射箭,是一个十足的武夫。这些人在称帝或者当上国主后,大部分都会任用藩镇时期的亲信担任要职。一来这些亲信对自己忠诚度比较高,第二个就是他们不太相信前朝的官员,所以处处提防这他们。而这些人的亲信,都是大字不识一斗的。
让他们冲锋打仗,个个都在行。真要他们管理国家,根本就是天方夜谭。这些人也都知道自己没有管理国家的能力,但偏偏选择“占着茅坑不拉屎”。而且,为了巩固自己的权利,他们甚至会针对那些有威胁的文官。这也导致五代十国各个政权出现了武夫执政的局面,武夫大多都没有前瞻性,目光狭隘。在建立国家后,只知道发动战争。
就拿后梁到后周这段时间来说,短短52年,更换了五个朝代,这在历史上是绝无仅有的。而改朝换代的过程里,因战争而死的可不只是军人,还包括农民等无辜人群。另外,经济发展,也会受到非常严重的破坏。
没有出现一个强有力的政权
五代十国前期,后梁与后唐当权时,曾是南方诸国政权最瑟瑟发抖的时候。尤其是后唐,当时后唐派出大将郭崇韬等人领兵六万攻打前蜀。战争爆发后,后唐军队长驱直入,前蜀军队一路溃败,纷纷投降。在后唐军队到达成都后,前蜀蜀主出城投降,前蜀也就此覆灭。这让南方的割据政权傻了眼,害怕下一个就是自己,于是纷纷遣使称臣,不敢自立。
在当时,后唐也被认为是有能力结束割据局面的一个政权。但李存勖执政后期,逐渐宠幸宦官和伶人,还猜忌起朝中重臣。久而久之,后唐军心和民心涣散,曾经强盛的局面也一直不复返。当时南汉国主还特地派使者到后唐进贡探探虚实。使者返回后,对着南汉国主说道:“李存勖骄淫无政,不足惧也。”
其他割据势力得知局势发生变化后,也不藏着、掖着了,纷纷开国自立。胆子大点的,直接称帝;胆子小的则自称国主。基本上都不再附庸后唐。也因为这个情况,导致割据分裂情况更加严重。
之后的后晋与后汉,都是不够看的,根本威胁不了南方政权。后周算有些实力,通过战争灭掉了后蜀,还击败了南唐,夺取了淮南十四州。只可惜郭威和柴荣去世的太早了,没能看到王朝重新统一的局面。
南方政权中,稍微有些实力的,就是南唐。自李昪建立南唐后,就实施了修生养息与民的政策,同时又促进商业经济发展,促使南唐成为当时的强国,也是少有能和中原王朝抗衡的。但南唐统治者信心不足,虽然实力强大,但一直认为时机尚未成熟,所以一直不敢出兵。到了李璟的时候,南唐却又在不稳定的环境中贸然出兵闽、楚,导致南唐深陷泥潭不能自拔,也由此失去了千载难逢的统一时机。
从此,南唐一落千丈。随着后周发展强大起来,南唐便只能被动挨打。到了赵匡胤建立北宋后,南唐连抵抗的能力都没有,只能眼睁睁看着国家政权覆灭。
总的来说,形成五代十国时期分裂割据局面的原因有很多。有统治者的目光狭隘,也有当权者痴迷于政治斗争。好在最后出了猛人赵匡胤,在他以及赵光义的努力下,五代十国的分裂局面最终被终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