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商隐《咏史》:典故里的兴衰规律与晚唐警示
李商隐《咏史》:典故里的兴衰规律与晚唐警示
李商隐的《咏史》诗以独特的视角和深邃的思考,揭示了历史兴衰的规律。这首诗不仅展现了诗人对历史的深刻洞察,也寄托了他对国家命运的忧虑。本文将带你深入解读这首诗的背景、内容和艺术特色,感受李商隐笔下的历史沉思。
诗歌背景与创作意图
这首《咏史》诗创作于唐开成五年(840年),正值文宗去世之后。唐文宗即位后,励精图治,去奢从俭。然而,当时朝廷内朋党倾轧,宦官干政。文宗曾两次谋划诛杀宦官,均以失败告终,最终抑郁成疾,含恨而终。李商隐创作此诗,既有伤悼文宗之意,更有对晚唐王朝命运的忧虑。
诗句解读与典故分析
首联:历史规律的凝练总结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这一开篇之句,如同一个石破惊天的感叹号,给人以重击。回顾以往的朝代,可以发现一个规律:勤俭能使国家昌盛,奢侈腐败则会导致国家灭亡。据《韩非子•十过》记载,戎王使者由余曾说:“常以俭得之,以奢失之。”李商隐化用这一典故,将他的读史论断放在开篇,造成先声夺人的效果。
颔联:人才与奢靡的对比
“何须琥珀方为枕,岂得真珠始是车”用了两个典故。“琥珀枕”的典故来源于《南史•宋武帝纪》。有人向南朝的宋室皇帝刘裕赠送了一个名贵的琥珀枕,当时,恰逢战事,刘裕将琥珀枕捣碎,分发给战士用以敷伤。据《史记•田敬仲完世家》记载,春秋时期,魏惠王曾经向齐威王夸耀自己有十颗大珍珠,其光芒可以照亮前后12辆车。齐威王则说,我的诸位贤臣就是我的“珍珠”,他们的光芒可以照耀千里之外。李商隐借用刘裕不惜琥珀枕、齐王视贤臣若珍宝这两则故事,说明人才之于成就帝业的重要性。诗人以“何须”“岂得”反诘语句增强语气,否定了奢侈之风的虚妄。
颈联:国运与力量的反思
“运去不逢青海马,力穷难拔蜀山蛇”也是两个典故。“青海马”是指能担当军国大事的人才,“蜀山蛇”指亡国的祸胎。唐文宗想干一番事业,但“运气”与“力量”却不够。没有千里马,且力单势孤,无法撼动如蜀山猛蛇一般盘踞朝廷的宦官和割据势力。
尾联:历史的悲叹与警示
“几人曾听南薰曲,终古苍梧哭翠华”是诗人的悲叹。几人曾听到舜帝吟唱的《南风歌》?只有在苍梧对着翠羽华盖哭泣的份儿。这里,作者将笔触落到悼亡文宗上。李商隐预见了晚唐帝国的衰亡,感慨:国家已不复当年的尧舜之风了。
艺术特色与历史价值
李商隐的诗歌用典颇多,好处是表意繁丰,但失之于晦涩,影响阅读的流畅性。这首诗几乎每句都有典故,这些典故形成“超链接”,打开了一扇扇历史小窗,让读者得以窥见历史,洞察当下。诗歌设置了多处对比,通过历朝累代因勤俭而成功、由豪奢而失败的经验和教训,悲悼晚唐国运的衰落,也为后代留下谏言。其千古长叹说明廉政是政权巩固的保障之一。今天,也应该以史为鉴,反腐倡廉,标本兼治,不“纵蝇为害”,更要防止“养虎为患”,将民族复兴的进程推向新阶段。
诗歌朗诵:于珊 中央广播电视总台
赏析朗诵:信杰 衡水广播电视台主持人
插画作者:叶星千
书法:德阳广播电视台 游光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