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昌海昏侯墓新发现:复合鱼鳞甲与蒸馏酒装置揭示汉代工艺新高度
南昌海昏侯墓新发现:复合鱼鳞甲与蒸馏酒装置揭示汉代工艺新高度
2024年12月,南昌海昏侯墓再次成为考古界关注的焦点。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宣布,经过两年多的实验室考古,海昏侯墓出土的甲片堆积物被证实为一套独特的复合鱼鳞甲,同时,墓中出土的青铜蒸馏器也被证实具有蒸馏酒的功能,这一系列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汉代工艺技术的认识,更将中国蒸馏酒的历史提前了近千年。
独特的复合鱼鳞甲
海昏侯墓出土的甲片堆积物位于刘贺墓西藏椁武器库,与刀剑伴随出土。江西省文物考古研究院研究员、海昏侯墓考古发掘领队杨军介绍,这批甲片被发现时漆箱已腐烂,铠甲、刀剑呈堆砌状。由于海昏侯墓先后经历地震、鄱阳湖水南侵造成的地下水位上升,甲片质地变得轻薄脆弱,考古团队决定对文物进行整体套箱提取,再通过实验室考古进行保护研究。
经过两年多的努力,文保人员从套箱中提取了约6000片甲片。经初步复原研究,这套铠甲采用铁漆、铜漆、皮漆三种材质复合编缀而成,呈现出独特的鱼鳞甲形制。最令人惊叹的是,其中最小的甲片宽度仅1厘米,厚度约0.2厘米,这是迄今为止汉代考古出土的最小鱼鳞甲甲片。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研究员白荣金表示,通常汉代铠甲为单一材质构成,而海昏侯墓出土的这套铠甲首次采用了复合材质,这在汉代考古中尚属首次发现。甲片样式可分为九大类,每片甲片上都有6、7、8三种不同数量的孔。这种精良的工艺和复杂的结构,充分展现了汉代制甲工艺的最高水平。
中国最早的蒸馏酒装置
海昏侯墓的另一项重要发现是出土的青铜蒸馏器。这套蒸馏器由天锅、筒形器、釜三部分组成,最初发现时位于墓中的酒具库。郑州大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的研究团队通过仿制和模拟实验,证实了这套装置确实具有蒸馏酒的功能。
这一发现颠覆了此前基于李时珍《本草纲目》中“烧酒非古法也,自元时始创其法”的传统认知,将中国蒸馏酒的出现时间从元代提前至西汉时期,整整提前了近千年。研究团队通过技术分析,明确了蒸馏器中天锅的正确使用姿态为把手朝下,并按照1:2的比例进行器物仿制。
在实验中,研究团队分别以固态酒醅、液态啤酒和黄酒为原料,进行了釜中蒸馏和箅上蒸馏的模拟实验。结果显示,无论是哪种蒸馏方式,每次都能得到现代意义上的蒸馏酒产品,且蒸馏效率高达70%以上。专家认为,海昏侯墓出土的蒸馏器在大小、结构、使用方式、操作的连续性方面,都完全符合和满足蒸馏酒生产的需要,不仅能确保蒸馏效率和产量,还能兼顾酒的口感和度数。
考古发掘的丰硕成果
自2011年发掘以来,南昌汉代海昏侯国遗址已出土各类珍贵文物近2万件,包括金器、青铜器、铁器、玉器、漆木器、简牍等。这些文物不仅展示了西汉时期的工艺水平,也为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
在文物保护方面,考古团队已完成5200多枚简牍的清洗和红外扫描处理,其中半数以上已完成处理。金属器中已完成420件青铜器的保护修复,漆木器中已完成1050件的脱水处理。这些工作中,考古团队还发现了一些重要文物,如带有“大長公主家工長安陰昌里鍾長君所作/任乙”铭文的碗、盘、酒杯和樽的釦银贴金漆器组合,绘有最早孔子像的“孔子画像屏风”,以及汉宣帝神爵三年九月的海昏侯国《除国诏书》等。
此外,考古团队还对刘贺墓园的102个套箱进行了实验室考古,完成了对刘贺墓棺室的室内清理,发掘了海昏侯夫人墓,确认了墓葬的建造顺序。通过多学科合作研究,考古团队还获得了刘贺及其嗣子刘充国的身高、死亡年龄等信息,并对出土的玻璃席的结构和材质进行了研究。
历史价值与意义
海昏侯墓的考古发现不仅丰富了我们对汉代历史的认识,更为研究汉代的政治、经济、科技、社会生活提供了宝贵的实物资料。这些文物的出土,为我们揭示了西汉时期的社会面貌,展现了汉代工艺技术的精湛,同时也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延续性和统一性。
随着考古工作的持续推进,相信海昏侯墓还将带给我们更多惊喜,为研究汉代历史和文化提供更加丰富的资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