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成本降至14.4%,专家:单纯降运费空间有限,应优化运输结构
物流成本降至14.4%,专家:单纯降运费空间有限,应优化运输结构
物流成本的高低直接影响到经济运行效率和产业竞争力。近年来,我国物流成本持续下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较高水平。如何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成为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四次会议提出,要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今年的全国两会上,政府工作报告又提出,今年要实施降低物流成本行动。
其实早在2020年,国家发展改革委和交通运输部就联合出台了《关于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的实施意见》,从降低物流制度成本、要素成本、税费成本、综合成本等六方面提出了24条降低物流成本的举措。
那么,什么是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新形势下降低物流成本的途径有哪些?
根据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公布的数据,2023年,我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与GDP的比率是14.4%,比上年下降0.3个百分点,通俗地理解,就是每创造100元的GDP,需要耗费的物流费用是14.4元,比上一年要减少0.3元。
作为衡量经济运行效率的指标,单位GDP的物流费用下降,无疑是效率提升的一个重要表现。但是,跟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7%、8%左右的水平相比,这一比率还是相对较高。
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副会长贺登才表示,我国物流成本较高的原因,主要与产业结构、货物结构和国土面积等因素有关。他指出,我国第二产业(工业)比例相对较高,特别是传统产业占比大,货物结构中煤炭、钢铁等大宗商品占比高,而高附加值货物占比相对较低。此外,我国国土面积广阔,存在“北粮南运、西煤东运”等长距离运输需求,也增加了物流成本。因此,调整结构、深化改革是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的关键环节。
从统计数据来看,我国制造业物流总额占比超过八成,多数行业、领域物流成本占比较高。但是从当前物流服务价格来看,公路物流运价指数长期处于低位;今年以来长江干散货综合运价指数持续位于三年内的最低水平;中国物流业景气指数中的物流服务价格指数,去年1月份以来一直位于50%以下的收缩区间。
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物流工程系教授王喜富指出,目前社会上存在一个误区,即认为降低社会物流成本就是降低物流价格。实际上,从运输环节来看,公路运输、铁路运输、水路运输的价格都已经处于较低水平,进一步压缩空间有限。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主任刘宇航也表示,物流服务费用持续下降,物流成本已经到了相对低的临界点。在这种情况下,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的主要途径就是调结构、促改革,优化运输结构,强化“公转铁”“公转水”。
所谓的“公转铁”“公转水”,也就是将部分货物的运输方式,从公路运输转为铁路运输、水路运输。北京交通大学交通运输学院物流工程系教授王喜富表示,从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角度看,提高铁路货运量和水运货运量是降低成本最有效的方式。据统计,每提高铁路货运量1个百分点,有可能带动整个物流成本降低0.2到0.5个百分点。
举例来看,从天津港到包头地区运输铬矿石,运距800公里左右,公路运费在90元/吨,而铁路运费只有80元/吨;从天津港到宁夏地区运输锰矿石,运距1200公里左右,公路运费140元/吨,铁路运费120元/吨。可见,运距越远,铁路运输的价格优势越明显。
另外,从统计数据来看,加快推进运输结构调整,对物流效率提升具有一定的成效,2023年集装箱铁水联运同比增长超过15%,多式联运占比稳步提升,货物运输平均运距、运输费用与GDP比率均有小幅回落。
中国物流信息中心主任刘宇航指出,虽然近年来多式联运方案取得积极效果,但在基础设施层面仍存在较大差距。例如,铁路和港口的衔接需要通过短倒方式实现,造成无效的装卸和周转。
专家表示,物流成本高的本质,其实是经济运行效率不高的问题,这也与我国目前的产业结构、运输结构密切相关,需要进一步深化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改革,形成统一高效、竞争有序的物流市场。
“有效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切不可将其简单理解为降低物流企业服务价格,而应基于经济发展全局和现代物流的全链条,将降本增效摆在更加重要位置,以更大力度推动制度性、结构性、管理性和技术性降成本,打造降低物流成本的升级版,进一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提高经济运行效率。
本文原文来自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