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从唐代官署到四大文化地标
中国古代书院发展史:从唐代官署到四大文化地标
在中国古代教育史上,书院作为一种独特的教育机构,承载着文化传承和学术研究的重要使命。从唐代的官方修书机构到宋代的教育中心,再到明清时期的科举预备学校,书院经历了千年的沧桑巨变。其中,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书院和嵩阳书院被誉为“中国四大书院”,它们不仅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典范,也是中华文化的瑰宝。
书院的由来
书院是中国古代的教育机构,最早可追溯至唐代开元六年(718年)在东都洛阳设置的丽正书院。官立书院起初是中央政府官方修书、藏书、校书及为皇帝讲经的场所,兼具官署性质。书院分为官办和民办两种,官办的称为“学宫”,民办的则称为“书院”。书院又分为两大类型:教徒性质和祭祀纪念性质的书院。官办书院由地方官礼聘山长,私办书院则自行聘请山长,但需向官署备案。
书院的发展
北宋初期,朝廷善用唐代建制的书院,通过赐书、赐额、赐田、召见山长等方式进行扶持,使其逐渐替代官学,成为国家培养人才的重要场所。这一时期,以四大书院为代表的教育机构蓬勃发展,南宋时期更是成为正式的学校教育制度。据统计,宋代共创建书院711所,遍及中国18个省份,其中江西、浙江、福建位列前三。而陕西、山西、河南、河北四省共有19所书院,这标志着宋代文化重心的南移,南方完全取代中原地区成为中国的教育与学术中心。
书院经过南宋鼎盛时期的快速发展,到元朝时书院制度更为兴盛,主要讲授程朱理学,并供祀两宋理学家。明代书院数量大增,总数达到2000所左右,远超唐宋元三个朝代的总和,分布于今天全国25个省份,其中新建书院达1699所。虽然明朝初期书院一度转衰,但在王阳明的影响下再度兴盛。然而,1579年张居正下令禁毁全国书院,1625年魏忠贤又下令拆毁全国书院,导致“东林书院事件”的发生。
清初统治者实行严酷的文化禁锢政策,担心书院的自由讲学之风会撼动统治基础,因此严格控制书院活动,抑制书院发展,并使之官学化。公元1652年顺治明令禁止私人创建书院。公元1733年清政府在各省城设置书院,后各府、州、县相继创建书院。清代书院发展到2000余所,但官学化也达到了顶点,大多数书院都成为以考课为中心的科举预备学校。
第一次鸦片战争后,随着西方新式学校教育及其制度的引入,1901年光绪帝下诏将各省的书院改为大学堂,各府、厅、直隶州的书院改为中学堂,各州县的书院改为小学堂。至此,书院制度退出了历史舞台。
中国四大书院
白鹿洞书院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九江庐山五老峰南麓,始建于公元825年,由李渤在隐居旧址建台,号为“白鹿洞”。940年李善道、朱弼等人在白鹿书院置田聚徒讲学,称为“庐山国学”。1179年朱熹受命知南康军,修复白鹿洞书院遗址,得到孝宗皇帝批准。1217年朱熹之子朱在以大理寺正知南康军,完成白鹿洞书院的修建。白鹿洞书院为五组院落中的第三组,位于棂星门院东,紫阳书院西。书院坐北朝南,三进院落;方位格局上布局考究,为大四合院建筑;白鹿洞书院有御书阁、明伦堂、白鹿洞和思贤台等建筑景点。白鹿洞书院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由中央政府于京城之外设立的国学,在明代1239所书院中,江西地区就有238所,占1/5。朱熹在此提出的教育思想成为中国古代的准则,在世界教育史上也有重要影响。享有“海内第一书院”之誉,是江南四大书院之一、中国四大书院之首,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
岳麓书院
岳麓书院位于湖南长沙湘江西岸的岳麓山脚下,占地面积2.5万平方米,建筑面积达3.1万多平方米,分为书院主体、附属文庙及新建的中国书院博物馆。书院始建于公元976年,由潭州太守朱洞在僧人办学的基础上,由官府捐资兴建,正式创立岳麓书院。公元1015年,宋真宗召见岳麓山长周式,御笔赐书“岳麓书院”四字门额。公元1167年,朱熹来访与张栻论学,举行了著名的“朱张会讲”,使岳麓书院名声远播,前来听讲者络绎不绝。书院建筑采用中轴对称、纵深多进的院落形式,中轴线上依次为头门、大门、二门、讲堂、御书楼等,斋舍、祭祀专祠等排列于两旁。岳麓书院是江南四大书院之一、中国四大书院之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应天书院
应天书院位于河南商丘睢阳区商丘古城南湖畔,又称应天书院、睢阳书院。书院前身为五代后晋(936-947年)时商丘人杨悫创办的睢阳书院,1009年宋真宗改升应天书院为府学,称为“应天府书院”,并正式赐额“应天府书院”。1014年应天府(商丘)升格为南京,成为宋朝的陪都,应天书院又称为“南京书院”;1043年应天府书院改升为“南京国子监”,成为北宋最高学府。随着晏殊、范仲淹等人的加入,应天书院成为北宋最具影响力的书院。1026年范仲淹为守丧,受知府晏殊之聘,主持应天书院。培养的学生有王尧臣、赵鰖、张方平、富弼、孙复、石介等名儒。2003年按原貌重建,占地52亩,总建筑面积4116.8平方米,主要建筑有崇圣殿、大成殿、前讲堂、书院大门、御书楼、状元桥、教官宅、明伦堂、廊房等。白鹿洞书院、应天府书院、石鼓书院、岳麓书院合称“天下四大书院”,现为国家AAAA级景区。
嵩阳书院
嵩阳书院位于河南登封市的峻极峰下,始建于北魏484年,初名嵩阳寺,为佛教寺院。隋大业年间改为道观嵩阳观;996年宋太宗御赐“太室书院”匾额,1035年重修太室书院时赐名嵩阳书院。书院为清代建筑风格,现存殿堂廊房五百余间。占地面积10084.4平方米,东西宽78.6米,南北长128.3米。建筑为五进院落,由南向北依次为大门、先圣殿、讲堂、道统祠和藏书楼。先圣殿内祀孔子及四大弟子象,道统祠内有周公、大禹、尧帝像。两侧配房相连,分别为程朱祠、丽泽堂、博约斋、碑廊等。还有博约斋、敬义斋、三益斋、四勿斋、考场、蒋公井等。程颢、程颐、司马光、范仲淹、韩维、李刚、朱熹、吕海、耿介等都在此讲过学。嵩阳书院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