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家在肿瘤免疫疗法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中国科学家在肿瘤免疫疗法领域取得重要突破
近年来,肿瘤免疫疗法已成为癌症治疗领域的重要突破。中国科学家在这一领域持续领跑,近期更是取得了两项重要进展。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生物物理研究所朱明昭课题组与清华大学傅阳心教授团队揭示了CD47-SIRPα靶向肿瘤免疫治疗的新机制,而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侯金林教授则在肝癌TCR-T细胞疗法方面取得重要突破。这些发现不仅为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也展示了中国在肿瘤免疫疗法研究中的领先地位。
CD47-SIRPα:破解肿瘤免疫逃逸的关键
在人体免疫系统中,CD47-SIRPα是一个重要的免疫检查点。CD47是一种广泛存在于细胞表面的蛋白质,当它与巨噬细胞表面的SIRPα结合时,会传递“别吃我”的信号,防止健康细胞被免疫系统误伤。然而,肿瘤细胞也学会了利用这一机制,通过过量表达CD47来伪装成正常细胞,从而逃脱免疫系统的监视。
朱明昭团队的研究发现,CD47靶向治疗的效果与肿瘤细胞对IFN-I(Ⅰ型干扰素)信号的响应性密切相关。IFN-I是一种具有抗病毒和抗肿瘤活性的细胞因子,能够激活抗肿瘤T细胞的免疫应答。研究团队进一步揭示了IFN-I如何通过诱导肿瘤细胞的代谢重编程和分泌性自噬,产生并释放ATP(三磷酸腺苷),从而激活树突状细胞,促进肿瘤特异性T细胞的免疫应答。
基于这一新机制,研究团队设计了联合治疗新方案,显著提高了CD47靶向治疗的效果。这一发现为CD47靶向药物的研发和临床试验设计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有望克服当前CD47靶向治疗中遇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挑战。
TCR-T细胞疗法:实体瘤治疗的新希望
在实体瘤治疗领域,TCR-T细胞疗法展现出了巨大的潜力。与CAR-T细胞疗法主要针对血液肿瘤不同,TCR-T细胞能够识别细胞内抗原,理论上可以靶向所有肿瘤抗原,且具有较强的免疫记忆功能,能够在体内长期存活,发挥持续抗肿瘤效应。
侯金林教授团队的研究聚焦于如何进一步增强TCR-T细胞的抗肿瘤效果。他们从γ链家族细胞因子中筛选出IL-21,发现其对TCR-T细胞的效应功能具有重要支持作用。然而,直接应用IL-21存在半衰期短、作用靶点广泛等局限性,可能带来副作用。
为解决这一问题,研究团队创新性地构建了一种能够自发传递IL-21胞内信号的新型IL-21受体。表达这种新型受体的TCR-T细胞(IL-21R-TCR-T)展现出更强的增殖能力、体内外抗肿瘤能力、体内持续存活能力以及肿瘤内浸润能力。同时,这些细胞在接受肿瘤抗原刺激时能够维持更多的干细胞样特征,减少耗竭和凋亡。
这一突破为新一代T细胞治疗产品的开发提供了重要借鉴,具有重要的理论及实际应用价值。特别是在肝细胞癌等难治性实体瘤的治疗中,这种新型TCR-T细胞疗法有望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
展望未来:中国引领肿瘤免疫治疗新突破
朱明昭团队和侯金林教授团队的最新研究成果,不仅展示了中国科学家在肿瘤免疫疗法领域的创新能力,也为全球肿瘤治疗带来了新的希望。CD47-SIRPα机制的深入解析和新型TCR-T细胞疗法的开发,为攻克肿瘤免疫逃逸提供了新的思路和工具。
随着这些研究成果的进一步转化和临床应用,我们有理由相信,未来的肿瘤治疗将更加精准有效,患者的生存率和生活质量将得到显著提升。中国在肿瘤免疫治疗领域的持续领跑,必将为全球医疗健康事业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