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卡”中国遗产地,看五千年文明之美
“打卡”中国遗产地,看五千年文明之美
中国拥有57项世界遗产、1.08亿件(套)国有可移动文物、76.7万处不可移动文物,这些文化遗产如同一颗颗璀璨的明珠,散落在华夏大地上,诉说着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的辉煌历程。
2023年11月7日拍摄的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新华社记者徐昱 摄)
体会中华文化的源远流长
规模庞大的宫殿区、古老的水利系统、雕琢精美的玉器……位于浙江杭州市余杭区的良渚古城遗址,展现了五千多年前的文明成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委员会评价其为“中国在5000多年前伟大史前稻作文明的成就”和“杰出的城市文明代表”。漫步其中,可以真切地体会到先民们的伟大创造。
从安阳殷墟的甲骨文,到秦陵兵马俑的恢宏气势,从曲阜“三孔”的儒风传承,到杭州西湖的自然人文交融,这些文化遗产地如同时间轴上的坐标,让华夏历史的脉络更加清晰,让古老文明的博大精深更加可知可感。
理解中华文明的多元一体
中国考古学界泰斗苏秉琦先生曾提出中华文明初始时期的“满天星斗”说,形象地描述了众多文明在中国大地上的分布状态。各地方文明在相互竞争、独立发展的同时,又不断交流、借鉴,逐渐形成了一体化的趋势。
三星堆遗址揭示了古蜀文明的神秘面纱,元上都遗址展现了游牧与农耕文化的交融,布达拉宫和避暑山庄体现了民族文化的交流,土司遗址记录了中央政权与地方族群的文化传承与认同。这些遗产地共同印证了中华民族突出的统一性,展现了多元一体、兼容并蓄、绵延不绝的发展特征。
感悟华夏儿女的精神品质
长城,作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凝聚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坚韧不屈的爱国情怀。大运河见证了中华民族的奋斗与兴盛,都江堰映射出先民们的勤劳与智慧,泰山、黄山则体现了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雄伟与奇绝。
苏州古典园林、皖南古村落、平遥古城、丽江古城、福建土楼等建筑遗产,蕴含着深厚的文化与思想内涵,展现了东方建筑艺术的独特魅力,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
认识中华文明的开放包容
中华文明自古就以开放包容闻名于世,通过与其他文明的交流互鉴,始终保持生机与活力。敦煌莫高窟的彩塑和壁画,展现了多元文化的交汇;厦门鼓浪屿的异域建筑,体现了近代中西文化的融合;泉州的历史遗存,反映了宋元时期海洋贸易的繁荣与文化共存;丝绸之路沿线的遗址,如悬泉置、玉门关、高昌故城等,仿佛仍在回响着千年前的驼铃声。
2024年1月24日拍摄的游人在厦门鼓浪屿沙滩上游玩(新华社记者姜克红 摄)
时至今日,这些文化遗产地已成为文明交流互鉴的重要窗口。世界各地的游客纷至沓来,通过这些文化遗产,加深了对中华文明的理解,推动了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与对话。
让我们拿起书本,背上行囊,走进这一座座文化遗产地,去探索华夏文明的深厚底蕴,聆听历史的回响,寻找“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走向何方?”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