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儒林外史:清代科举制度下的士人精神畸变史

创作时间:
2025-01-22 02:01:3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儒林外史:清代科举制度下的士人精神畸变史

《儒林外史》是清代著名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全书五十六回,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成功塑造了生活在封建社会末期和八股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这部作品以写实主义手法描绘了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揭示了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以及礼教的虚伪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另一方面,也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守护人性,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作品介绍

《儒林外史》是清代著名小说家吴敬梓创作的一部长篇讽刺小说。全书五十六回,没有贯穿全书的中心人物和主要情节,而是由众多故事连缀而成,成功塑造了生活在封建社会末期和八股科举制度下的封建文人群像,如得意或失意于科场的举子,清廉或贪腐的官场老手,骗吃骗喝的书生等。

这部作品以写实主义手法描绘了各类人士对于“功名富贵”的不同表现,一方面揭示了人性被腐蚀的过程和原因,对当时吏治的腐败、科举的弊端以及礼教的虚伪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和嘲讽;另一方面,也热情地歌颂了少数人物以坚持自我的方式守护人性,寄寓了作者的理想。

《儒林外史》不仅给人们提供了一种眼光,更形成了一种手法,创造了一种小说结构形态,是中国小说史上具有开创性意义的杰作,在中国小说发展史上具有不可超越的地位。同时,它也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

此外,《儒林外史》的影响也远远超出了中国的边界。早在清代,它就有手抄本传世,并得到了鲁迅、胡适等文学巨匠的高度评价。在国际汉学界,该书更是影响颇大,早有英、法、德、俄、日、西班牙等多种文字传世,并被誉为世界文学的杰作之一。

总的来说,《儒林外史》是一部具有深刻社会意义和艺术价值的作品,对于理解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以及探索人性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都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作者介绍

吴敬梓,清代著名小说家,出生于1701年,逝世于1754年,字敏轩,号粒民,晚号文木老人,别署秦淮寓客,安徽全椒人。他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其家族世代为地方世族,但他成年后却遭遇了科场不利、家业衰落等种种困境。这些经历深刻地影响了他的创作风格,使他的作品充满了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和讽刺。

吴敬梓的才情早露,他“读书才过目,辄能背诵”,学习态度认真刻苦,打下了深厚的学识功底。然而,他并不满足于死读书,而是善于将学识与现实生活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文学视角。他的诗词文赋才华横溢,著有《文木山房诗文集》等作品,但最为人称道的还是他的长篇小说《儒林外史》。

《儒林外史》是中国小说史上的一部巨著,具有开创性的意义。吴敬梓在这部小说中,以讽刺的笔法揭示了清代社会的种种弊端,尤其是科举制度的腐败和士人的虚伪。他通过对各色人物的生动描绘,展现了一个充满荒诞和讽刺的世界,让人在笑过之后深思。

吴敬梓的一生虽然历经坎坷,但他的精神却始终坚韧不拔。他在困境中坚持创作,用文字表达对社会的不满和对人性的探索。他的作品不仅在当时广受赞誉,而且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总的来说,吴敬梓是一位具有独特视角和深刻洞察力的文学家。他的作品充满了智慧和讽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了解清代社会的重要窗口。他的才情和坚韧精神也让我们深感敬佩。

重要考点

1.作者与背景:

  • 作者:吴敬梓,出身于名门望族,生活在清朝时期。
  • 背景:作品反映了封建社会末期科举制度的腐朽和士人精神的沦丧。

2.主要思想与艺术特色:

  • 思想:作品通过描写众多士人的生活和命运,批判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和封建道德的虚伪。
  • 艺术特色:全书以讽刺为主要手法,语言简练而富有表现力,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3.重要人物及特点:

  • 王冕:才华卓越、磊落洒脱、不慕名利,是作者理想人物的代表。
  • 杜少卿:尊重妇女,为人单纯,淡泊名利,慷慨大方,有点儿离经叛道,思想中有民主成分。
  • 严贡生:巧取豪夺、横行乡里的奸诈、卑鄙小人。
  • 周进:被科举制度拨弄得神魂颠倒的可悲可怜可笑的人。
  • 沈琼枝:宋神宗下诏表彰的贤女子,具有反抗精神。

4.情节与细节:

  • 揭露科举制度的腐朽:通过描写周进、范进等人在科举制度下的悲惨遭遇,展现了科举制度对士人精神的摧残。
  • 讽刺士人精神的沦丧:通过描绘严贡生等奸诈小人的形象,揭示了士人精神的堕落和道德沦丧。

5.名句与典故:

  • “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反映了社会地位的变迁和人生的无常。
  • “人生富贵功名,是身外之物”:揭示了作者对功名利禄的否定态度。

6.主题与意义:

  • 主题:通过对封建社会末期士人生活的描写,展现了科举制度的腐朽和士人精神的沦丧,表达了作者对理想社会的追求和对现实社会的批判。
  • 意义:作品对于理解封建社会末期士人的生活和思想状况,以及对于批判现实、弘扬正能量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

应试技巧

1.理解作品背景与主题:首先,需要了解《儒林外史》的创作背景、作者吴敬梓的生平及思想,以及作品所反映的明清时期科举制度和封建礼教的现实。这有助于理解作品中人物的行为和命运,以及作品所要表达的主题思想。

2.把握人物形象与特点:作品中塑造了许多生动的人物形象,包括各种类型的读书人、官员、商人等。在答题时,需要抓住每个人物的特点,如性格、行为、语言等,以便更准确地分析人物在故事中的作用和意义。

3.分析故事情节与结构:《儒林外史》采用了独特的连环短篇缀连的结构,每个故事相对独立但又相互关联。在答题时,需要关注故事情节的发展脉络,分析故事之间的内在联系,以及这些联系如何体现作品的主题思想。

4.注意作品的讽刺与批判:《儒林外史》以其深刻的讽刺和批判手法著称。在答题时,要留意作品中对科举制度、封建礼教、官场腐败等现象的讽刺和批判,理解这些讽刺和批判所蕴含的深刻内涵和现实意义。

5.结合具体文本进行分析:在回答问题时,要结合具体的文本内容进行分析。可以引用作品中的原文片段,对人物形象、故事情节、主题思想等进行具体阐述,以增强答案的说服力和准确性。

6.注意答题的逻辑性和条理性:在组织答案时,要注意逻辑性和条理性。可以按照问题的要求,从多个方面进行分析和阐述,确保答案内容完整、条理清晰。

例题解析

阅读下面相关名著的片段,完成题目。

【片段一】

匡超人听见这话,自心里叹息:“有钱的不孝父母,象我这穷人,要孝父母又不能,真乃不平之事!”过了两日,上岸起早,谢了郑老爹。郑老爹饭钱一个也不问他要,他又谢了。一路晓行夜宿,来到自己村庄,望见家门。只因这一番,有分教:敦伦修行,终受当事之知,实至名归,反作终身之玷。

【片段二】

又取过范进的卷子来看,看罢,不觉叹息道:“这样文字,连我看一两遍也不能解,直到三遍之后,才晓得是天地间之至文,真乃一字一珠!可见世上糊涂试官,不知屈煞了多少英才!”忙取笔细细圈点,卷面上加了三圆,即填了第一名;又把魏好古的卷子取过来,填了第二十名。

【片段三】

王冕并不曾远行,即时走了来家。秦老过来抱怨他道:“你方才也太执意了。他是一县之主,你怎的这样怠慢他?”王冕道:“老爹请坐,我告诉你。时知县倚着危素的势要,在这里酷虐小民,无所不为。这样的人,我为甚么要相与他?但他这一番回去,必定向危素说;危素老羞变怒,恐要和我计较起来。我如今辞别老爹,收拾行李,到别处去躲避几时。

【片段四】

严贡生转身走进舱来,眼张失落的,四面看了一遭,问四斗子道:“我的药往那里去了?”四斗子道:“何曾有甚药?”严贡生道:“方才我吃的不是药?分明放在船板上的!”那掌舵的道:“想是刚才船板上几片云片糕。那是老爷剩下不要的,小的大胆就吃了。”

(1)下列对文段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片段一:从匡超人的这段心理描写可见匡超人虽然家境贫穷,但是一个孝顺的人。此处描写匡超人乘船遇到郑老爹的情节,为后文匡超人娶郑老爹的女儿的情节埋下伏笔。

B.片段二:周进遇到了和自己有同样遭遇的范进,就录取了范进,让范进同样得以考中举人。

C.片段三:此处解释了王冕不见县令的原因,表现了王冕对鱼肉百姓的官吏的痛恨,也表现了王冕高洁傲岸的品质。

D.片段四:“想是刚才船板上几片云片糕。那是老爷剩下不要的,小的大胆就吃了。”此处写出了严贡生看见掌舵的辛苦,把云片糕分一些给他吃,表现严贡生心地善良。

(2)《儒林外史》是一部讽刺小说,书中描绘了儒林众生许多可笑的故事,但有些人可笑却也不乏可敬之处。许多班级围绕名著中“可笑与可敬的人物”开展阅读交流会,请你根据《儒林外史》整本书的阅读体验,在下列人物中任选一个,说说他们人生中的“可笑”与“可敬”之事,并结合小说主题和背景谈谈你的理解。

A.匡超人

B.周进

C.王冕

【答案】(1)D

(2)示例一:匡超人

早年的匡超人淳朴善良、孝顺勤劳,读书勤奋,这是可敬之处,受潘三的影响,为了金钱,不顾法纪,唯利是图,一步步走向堕落。后来潘三进了监狱,不管不顾,变成了一个虚伪无情、厚颜无耻的可笑之人。吴敬梓借匡超人批判了科举制度和八股取士对读书人的毒害;社会风气的恶浊势利,使他品质变坏。

示例二:周进

周进,秉性忠厚,矢志不渝。对待像范进这样的读书人,同情他们,仔仔细细看他应考的卷子,给他点了第一名,给文字好的魏好古的卷子点了第二十名,此为可敬之处。参观贡院,头撞号板,哭得满地打滚,醉心功名,迂腐可怜,为可笑之处。作者要表达的主题是,整个社会的人性被扭曲,文化也被捏转。

示例三:王冕

王冕,把好吃的留给母亲,可见他是极为孝顺的人。不见县令,他对官吏的鱼肉百姓非常痛恨,表现了王冕高洁傲岸的品质,此为可敬之处。才华横溢却厌恶官场,为可笑之处。这与小说中那些一心追求功名富贵的人物形成了鲜明对比,这是对封建科举制度和官场腐败的无声抗议。

【详解】(1)本题考查内容理解与分析。

D.严贡生并非心地善良而把云片糕分给掌舵的吃,实际上是他故意把云片糕放在船板上,而后假装不知情,指责掌舵的吃了他的药(云片糕),想要敲诈掌舵的钱财。这一情节生动揭示了严贡生贪婪、狡猾、欺压底层劳动人民的丑恶嘴脸,而非表现他的善良;

故选D。

(2)本题考查名著人物形象分析。

从题目给出的人物中选择一个自己熟悉且能深入分析的人物。然后,回顾小说中关于这个人物的相关情节,特别是那些能体现其可笑与可敬特质的情节。可笑之处指人物在某些方面的行为或想法显得愚蠢、荒谬或不合时宜。可敬之处指人物在某些方面表现出的高尚品质、坚定信念或英勇行为。在分析完人物的可笑与可敬之处后,需要结合小说的主题和背景来进一步阐述这些特质背后的深层含义。

示例一:匡超人

可敬之处:匡超人初期是一个心地善良、孝顺的年轻人。他事亲至孝,对父亲照顾得无微不至,晚上甚至睡在父亲脚跟头以便随时服侍。他的这份孝心和淳朴确实令人敬佩。

可笑之处:然而,匡超人来到杭州后,他的性格开始发生变化。他逐渐被一群无法取得功名的假名士所影响,开始追求名利,思想蜕变。他渐渐变得寡情薄义、虚伪撒谎,甚至为了攀附权贵而抛弃原配妻子。这种变化无疑是他人生中的“可笑”之处,因为他失去了原本的纯朴和善良,沦为名利的奴隶。

这一转变不仅是个人的悲剧,更是对整个封建科举制度的讽刺和批判。匡超人的变化代表了那个时代许多读书人的困境和选择,他们在追求功名的过程中逐渐迷失了自我。

示例二:周进

可敬之处:周进是一个皓首穷经、迷信经典的读书人。他虽然生活穷困潦倒,但始终坚信科举是自己唯一的救命稻草,这种对学问的执着和对科举制度的信仰,在某种程度上体现了他的坚韧和毅力,这是他的可敬之处。

可笑之处:他对科举制度的盲目追求和迷信。他沉溺于制艺难以自拔,以至于到了六十多岁仍然是童生。他对功名的渴望使他备受羞辱和轻蔑,甚至在面对贡院号板时,因长期的希望和失望而心酸绝望,最终竟然撞到号板昏厥过去。这种对科举制度的盲目追求和迷信无疑是他人生中的“可笑”之处。

这种可笑背后却透露出封建社会对知识分子的残酷压榨,以及科举制度对人性的扭曲。周进的悲剧性遭遇,是对封建科举制度的无情揭露和批判。

示例三:王冕

可敬之处:王冕是一个天资聪颖、自学成才的年轻人。他出身贫寒但志向远大,靠自学画得一手好荷花并卖画赚钱补贴家用、孝敬母亲。他蔑视权贵、远离富贵功名,知县来请也不赴约;朝廷征聘他做官时他甚至连夜逃到会稽山隐居终老。王冕的这种不慕名利、坚守本心的品质令人敬佩。

可笑之处:才华横溢却厌恶官场。虽然他的这种态度体现了他的高洁品格和对社会的深刻洞察,但也可能被视为一种过于理想化和不切实际的行为。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下,他的这种选择无疑会给他带来很多困难和挑战,甚至可能被视为一种“可笑”的固执和偏执。然而,正是这种“可笑”的坚持和执着成就了王冕独特的人格魅力。

王冕的选择不仅体现了个人的高尚情操,更是对封建科举制度和官场腐败的无声抗议。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