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李娟团队突破:纳米工程化干细胞治疗肺纤维化
中科院李娟团队突破:纳米工程化干细胞治疗肺纤维化
近日,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李娟团队在《Science Advances》杂志上发表了一项重要研究成果。他们通过纳米工程化干细胞,实现了对特发性肺纤维化的有效治疗。这项研究不仅提高了干细胞疗法的效果,还为未来肺部疾病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技术手段。
突破性技术:纳米载体赋能干细胞治疗
研究团队开发了一种具有酶样活性和质粒负载能力的AuPtCoPS三金属基纳米载体(TBNCs)。这种纳米载体能够有效根除活性氧(ROS),促进治疗基因的递送,并且可以作为计算机断层扫描(CT)造影剂,实现在治疗期间对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追踪。
显著提升治疗效果
实验结果显示,TBNCs能够显著提高移植MSCs的存活率,将其体内生存时间延长至前所未有的14天。同时,工程化的MSCs在纤维化位点表现出高水平的肝细胞生长因子(HGF)表达,有效促进受损肺上皮细胞的修复,降低胶原蛋白I(Col I)和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A)的表达,从而阻碍肺纤维化的进展,促进肺组织的结构重组。
实时监测与可视化治疗
TBNCs具有强大的CT成像能力,可以实时监测移植的MSCs的体内分布、迁移和活力。这种可视化技术不仅有助于优化基于MSC的治疗策略,还为临床应用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未来展望:从实验室到临床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是一种高度流行且严重的间质性肺疾病,目前临床上有效的治疗方案有限。李娟团队的这项研究为IPF提供了一种有效且具有前瞻性的治疗方法,并为基于干细胞的治疗系统建立了新的框架。随着国内首款干细胞治疗药物的获批,该技术有望在不久的将来进入临床应用阶段,为众多肺纤维化患者带来新的希望。
研究团队表示:“我们的研究为工程化间充质干细胞,以赋予治疗和成像能力,提供了新的方法。这不仅为推进临床研究奠定了关键的技术基础,还为简化再生医学领域高质量间充质干细胞的大规模生产提供了可能。”
这一突破性进展,无疑为干细胞治疗领域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未来肺部疾病的治疗开辟了新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