沥滘卫氏大宗祠:乾隆御赐屏风背后的孝道文化
沥滘卫氏大宗祠:乾隆御赐屏风背后的孝道文化
沥滘卫氏大宗祠,这座始建于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年)的岭南古建筑,承载着卫氏家族五百年的历史记忆。祠堂内,一块乾隆年间御赐的祝寿屏风静静矗立,诉说着这个家族尊祖敬亲、诗礼传家的孝道文化。
建筑布局:五进院落的岭南瑰宝
沥滘卫氏大宗祠坐北朝南,由头门、牌楼、拜亭、中堂和后堂组成,占地面积达2000多平方米。整座建筑布局严谨,工艺精湛,是岭南地区保存最完好的明代建筑之一。
头门面宽五间,进深两间用三柱,前廊施三步梁,中柱明间设板门,后廊施三步梁,整个梁架遍施月梁,用驼峰、斗拱承檩。牌楼为四柱三门三楼,正楼为庑殿顶,次楼为歇山顶,檐下均施有五跳交手斗拱,做工精细。拜亭为卷棚顶,与中堂连建一起,两侧有门,通向外间,中堂面宽五间为十三架梁前后四柱,梁架结构简洁。后堂面宽五间进深三间,硬山顶,碌灰筒瓦,陶瓦当、滴水剪边,正脊塑灰塑龙船脊。
乾隆御赐:尊祖敬亲的孝道文化
在卫氏大宗祠的中堂,一块乾隆年间的御赐祝寿屏风格外引人注目。这块屏风高3米,宽2.5米,采用紫檀木雕刻而成,上面镶嵌着金丝楠木的书法和绘画。屏风正中刻有乾隆皇帝亲笔题写的“天恩浩荡”四个大字,两侧刻有“福如东海长流水,寿比南山不老松”的对联。屏风下方,还刻有卫氏家族的孝道故事和家族成员的功名记录。
据《卫氏族谱》记载,乾隆年间,卫氏家族有一位百岁老人,其子孙孝顺,家庭和睦,深受乡邻称赞。乾隆皇帝得知此事后,特赐这块祝寿屏风,以表彰卫氏家族的孝道文化。这块屏风不仅是一件珍贵的文物,更是卫氏家族尊祖敬亲、诗礼传家的象征。
卫氏家族:五百年书香门第
卫氏家族的迁徙史,是一部岭南水乡的发展史。卫氏本姓姬,是周文王第九个儿子康叔的后代。约在唐末,岭南已有卫氏活动足迹。据《卫氏族谱》记载,南宋建炎年间(1127年~1130年),卫宁远带领家人南下,他的第二个儿子卫达来到当时属于番禺县的沥滘,定居于沥滘水基坊敦德里龙眼树下,成为沥滘卫氏的开村之祖。
卫氏家族在沥滘繁衍生息,耕读传家,人才辈出。早在宋代,卫氏五世祖卫惟寅在宋咸淳十年(1274年)考取进士,官至朝议大夫。卫伯英在南宋德祐年间考取进士,官至御史中丞。在南宋时期,卫氏一门三兄弟卫兆龙、卫应龙、卫梦龙还曾连擢高魁,被人们称为“河东三龙”。明清两代,卫氏、罗氏子孙中的进士、举人更是不胜枚举,尤其是清代,沥滘村共出了3位进士、20多位举人,有了“五百年祖德,十三代书香”的美名。
文化传承:诗礼传家的岭南典范
卫氏大宗祠内,悬挂着许多历代名人的题匾和对联。明代大儒湛若水为《卫氏族谱》作序,明代重臣兵部尚书商辂为罗氏家族先人写过挽诗。明代状元伦文叙的儿子伦以诜为卫氏族谱题过序。明代有名的广东右布政使李凤曾应邀为沥滘卫氏作《皇明隐君卫公配安人甘氏合葬墓志铭》。
这些文化名人纷纷为沥滘题匾,撰写族谱序言、墓志铭等,充分体现了卫氏家族尊祖敬亲、诗礼传家的孝道文化。这种文化传统,不仅影响了卫氏家族的后代,也深深影响了岭南地区的文化发展。
当代保护:岭南文化的活化石
沥滘卫氏大宗祠不仅是卫氏家族的历史见证,更是岭南地区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1993年,卫氏大宗祠被列为广州市文物保护单位,2012年被评为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近年来,广州市和海珠区政府多次拨款对祠堂进行修缮,使其保持原有的风貌。
如今,沥滘卫氏大宗祠不仅是卫氏家族祭祀祖先的场所,也成为岭南文化研究的重要基地。每年的元宵节,卫氏大宗祠都会举办“贤寿会”,邀请村中的长者和乡亲欢聚一堂,传承尊祖敬亲的孝道文化。卫氏大宗祠还定期举办文化讲座和展览,向公众展示岭南水乡的历史和文化。
沥滘卫氏大宗祠,这座历经四百多年沧桑的岭南古建筑,见证了卫氏家族的兴衰荣辱,也承载着岭南水乡的历史记忆。它不仅是卫氏家族的骄傲,更是岭南文化的瑰宝,值得我们共同珍视和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