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古代楹联里的文化密码
北京古代楹联里的文化密码
北京,这座拥有数千年历史的古都,不仅见证了无数王朝的兴衰更替,也孕育了璀璨的中华文化。在众多文化瑰宝中,古代楹联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内涵,成为北京历史风貌的重要载体。从故宫的皇家气象,到颐和园的园林雅致,再到白云观的道教玄妙,每一副楹联都凝结着古人的智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
故宫:皇家气象的楹联艺术
故宫,这座世界上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木质结构古建筑群,不仅是明清两代帝王的居所,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故宫的楹联,更是将皇家的威严与文人的雅致完美融合,展现出独特的艺术魅力。
故宫的春联,最早可追溯至宋朝。据《宋史》记载,后蜀末代皇帝孟昶于北宋乾德二年(964年)除夕,命学士幸寅逊在寝宫门上的桃符撰词。此后,春联逐渐替代桃符,成为宫廷和民间的新年习俗。明清时期的故宫,在新年期间亦有悬挂春联的宫俗。根据清代宫廷档案记载:每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各宫殿悬挂春联和门神。在第二年二月初三,由营造司太监将其取下收库,来年再用。故宫里的春联以红色或白色为底色,样式可为对联或春条形式,内容多为吉祥语。不仅如此,宫中在农历新年期间还悬挂门神,其功能与春联相同。
故宫春联的形式多样,不仅有传统的红底春联,还有白底春联。白底春联与满族先民的驱邪习俗有关。清朝统治者为满族,其先民居住在白雪皑皑的深山老林中,崇拜的山林色彩即为白色。他们认为,白色是驱魔洁世的吉祥之色。满族萨满祭祀时,往往穿白色衣服。而萨满创世神话《天宫大战》中,者固鲁女神们化为洁白、芳香、闪光的芍丹乌西哈(芍药花星星),战胜了恶魔。另外,满族先民在狩猎时,穿上白色的服装易接近猎物;如果他们穿上红色的服装,则容易吓跑猎物,且还有可能受到猎物的攻击。基于上述原因,满族先民有“尚白贱红”的色彩观念。而清朝建立后,满汉两族逐渐融合,红底春联也就慢慢多了起来。
春条原意是指春天花木的枝条。后来,民间将书写春联的红纸裁剪成长条,在上面书写吉祥祝福的语句,并称之为春条。春条的起源与春联相似,亦由桃符演变而来,因而同样有着消灾驱邪的寓意。春条张贴的位置很灵活,字数也无限制。其遣词、造句、用字不像春联有平仄、词性的联律要求,只要语言流畅、活泼、自然,读来朗朗上口即可。
在宫中,与春联一起悬挂的还有门神。门神是我国传统年画中的守护神。东汉王充在《论衡》中认为:早在黄帝时期,就有在门上画神荼、郁垒二门神的习俗,以专门捉拿害人的鬼。古人在农历新年时,往大门上张贴各种门神像,以避免恶鬼侵犯宅第。故宫藏有多对清代宫廷门神画像,包括武门神(寓意镇殿)、文门神(寓意福禄)、童子门神(寓意多子)、判子门神(寓意驱邪)、仙姑门神(寓意福寿)等,造型各具特色。如武门神一位白面凤眼长须,另一位紫脸环眼虬髯,二人相对而立,均头戴兜鍪,身披红袍,手执金瓜,充满威武之气。文门神均大腹天官着束,头戴展翅纱帽,一位身着红袍绿腰带,手执托盘,盘上仙气中有蝙蝠、如意图案。另一位身着绿袍红腰带,手执托盘,盘上仙气中有冬瓜、海棠图案。这4种图案合起来的谐音就是“福如东海”。
故宫的楹联,不仅展现了皇家的威严与尊贵,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尊祖敬亲、孝悌忠信的孝道文化。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故宫的骄傲,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颐和园:园林雅致的楹联意境
颐和园,这座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的园林杰作,不仅以其壮丽的山水景观闻名于世,更以其精妙的楹联艺术展现了皇家园林的独特魅力。在颐和园的众多景观中,与龙有关的建筑和楹联尤为引人注目,它们不仅体现了皇家园林的宏伟气势,也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龙神祠,位于颐和园南湖岛上,是清代皇家祭祀龙王祈雨的重要场所。据《颐和园志》记载,明代西湖(今昆明湖)堤上有龙神祠,俗称龙王堂。清乾隆年间兴建清漪园时,将龙神祠重修并改名为“广润祠”。乾隆帝曾多次亲临此地祈雨,并赋诗赞颂。祠内供奉西海龙王神像,东西两侧塑有风、雨、雷、电诸神泥像,山墙上彩绘诸神壁画。明间佛龛上端坐金面龙王一尊。咸丰十年(1860年)该祠被英法联军烧毁,光绪十四年(1888年)重建。慈禧太后每次乘船来颐和园,多半会先到南湖岛的广润祠进香,敬拜龙王,再乘船到乐寿堂。
龙神祠的楹联“云归大海龙千丈,雪满长空鹤一群”,形象地描绘了龙王的威严与神秘。上联以“云归大海”象征龙王的居所,下联以“雪满长空”形容龙王的神通广大。整副对联运用了夸张和比喻的手法,展现了龙王的威严和神秘,同时也体现了皇家园林的宏伟气势。
仁寿殿前的铜龙和铜凤,是颐和园中另一处与龙有关的重要景观。这对铜铸的龙凤,不仅展现了皇家的权威和尊严,也寓意着“龙凤呈祥”。铜龙作奔走状,置于水波纹铜座之上;铜凤则作行走状,置于山式铜座上。从造型上来看,铜凤昂首挺胸,傲视前方,脚下踩着江山社稷海水江崖;铜龙则略显无力,龙爪伸向前方,似在献礼,本应把握龙珠,龙爪却空空如也。据传如此造型,可能与清末慈禧太后架空光绪皇帝有关,隐含慈禧太后大权在握,光绪皇帝唯命是从。
宜芸馆西北后角门外的“龙凤树”,则是一处充满传奇色彩的景观。这株古树因雷击而形成的独特造型,被赋予了“龙凤呈祥”的美好寓意。据传,这“龙凤树”之名与慈禧太后有关。坊间传,有一天李莲英陪着慈禧游颐和园时,突然下起了雨,便到邻近的宜芸馆避雨。当行至后角门时,见一棵古松长得怪异,慈禧问这是什么树。李莲英答道:“这棵古松叫龙树。”慈禧闻听顿感不悦:“什么龙树,我看是棵妖树,把它给我砍了!”
李莲英还没来得及回应,忽然一声霹雳,一道闪电夹着轰鸣声正好击中古树,但见古松拦腰而断。慈禧一见,转怒为喜,原来树干折断后露出中间一根横生的枝干,其形如一只欲飞的凤凰,踩在龙树主干之上,形成了凤在上、龙在下的态势,正好合了她的心意。李莲英大呼:“此乃天意!以奴才之见,此树上有凤、下有龙,当称凤龙树!”老佛爷一听甚是高兴,但叫着有些绕嘴,于是改称“龙凤树”,成为颐和园里的一处奇观。
颐和园中的这些与龙有关的景观和楹联,不仅展现了皇家园林的宏伟气势,也体现了中华民族尊祖敬亲、孝悌忠信的孝道文化。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颐和园的骄傲,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白云观:道教文化的楹联玄机
白云观,作为北京最著名的道教全真派道观,不仅以其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建筑风格闻名,更以其丰富的楹联文化展现了道教的玄妙与深邃。白云观始建于元代,历经明清两代的扩建和修缮,形成了如今规模宏大的建筑群。观内建筑布局严谨,殿堂林立,古树参天,香火旺盛,吸引了众多信众和游客。
白云观的楹联,不仅展现了道教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体现了道教追求清静无为、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观内的戏楼是兰州市仅存的一座古戏楼,戏台设在刚进门的门楼上,待参观完大殿,回头一看,戏台在上,山门在下,十分别致,让人不由一个惊喜。戏台两侧有幅对联:“浪喧白马,岸上犹存铁柱在;月照槐庭,眼前难得神仙来”,横批:“达观存道”。那么问题来了,唱哪出呢,唱繁华还是唱清冷?白云观,与黄河北岸著名的丝绸古道金城关遗址遥相对峙,二者之间隔着黄河,河水波涛汹涌,形成了闻名于世的“白马浪”。
进入白云观,迎面看见的就是高悬门楣的“白云观”三个大字匾额,门额上的“升云得路”砖磨大字苍劲有力,两侧的砖雕上有龙和鹤,栩栩如生。观内殿堂林立,参差栉比,飞檐挑角,斗拱重叠,围廊曲折回环,古树参天,绿树成荫,曲径通幽。此观不但是道教圣地,建筑艺术也很高,无论信不信教,都值得来看看。在这里,我看到了甘肃省佛教协会、兰州市佛教协会的招牌,原来这里还是协会办公的地方。
我喜欢中规中距的建筑格局,白云观正好满足了我的口味,它呈中轴对称之势,自北向南依次为山门、前殿、中殿、后殿,东西有望河楼、戏楼,是三进的建筑群。前殿(吕祖殿)为清代建筑物,飞檐卷顶,四角高翘,悬梁起斗,造型雄伟,起初只供奉吕洞宾,不过慢慢发展到供奉众神仙,比如我们都熟悉的在武侠小说里常露脸的“全真七子”和他们的师傅王重阳。
过了前殿就来到了中殿,中殿神灵为玉皇上帝、天皇大帝、紫微大帝、长生大帝、后土大帝及传言金童、侍香玉女、倒座药王孙真人。后殿又叫三清殿,殿堂彩绘雕塑庄重古朴,同时供奉铜铸神像大小六尊。东西两侧是配殿,东配殿为三法殿,供奉着雷祖、天师、真武大帝、关圣帝君、二郎真君。
三宫殿在位置上是西配殿,供奉着天官、地官、水官、文昌、紫阳真人和两位仙童。到了这个殿必须磕头,希望有回馈。我就免磕了,家里有矿。
白云观的楹联,不仅展现了道教文化的独特魅力,也体现了道教追求清静无为、顺应自然的哲学思想。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不仅是白云观的骄傲,也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北京的古代楹联,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这座千年古都的文化宝库。从故宫的皇家气象,到颐和园的园林雅致,再到白云观的道教玄妙,每一副楹联都凝结着古人的智慧,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记忆。它们不仅是北京的骄傲,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代代相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