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一枚胆囊的自我独白

创作时间:
2025-01-21 18:40:50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一枚胆囊的自我独白

胆囊是人体重要的消化器官,但很多人对它并不了解。本文通过拟人化的手法,生动地介绍了胆囊的结构、功能以及胆囊结石的成因、症状和治疗方法,帮助读者更好地认识和保护自己的胆囊。

胆囊的自我介绍

肝胆相照,“我”是肝脏下铺的好兄弟:胆囊。他们都说“我”像一只“胖梨”(正常长8~12cm,宽3~5cm),有一只梨形的储存袋(容积40~60mL),里面装满了黄灿灿的胆汁,“我”由底、体、颈及胆囊管4个部分组成。

图源:作者提供

胆囊的解剖结构

  • 胆囊底:隐藏的比较好,但医生有妙招。在投影下显示在右锁骨中线与右侧肋弓的相交处,被称为“墨菲点”,发生炎症时,一触碰到这个位置,主人就会感到疼痛。
  • 胆囊体:在胆囊底的上面,是“我”的主要部分。
  • 胆囊颈:呈弯曲状态,特别纤细,结石也常在此停留。“我”的颈口狭小,似“漏斗”,与胆囊管相延续。
  • 胆囊管:是胆汁进出“我”的通道,较细,易产生狭窄,结石尤易嵌顿于此;胆囊管还是小结石掉入胆总管成为胆总管结石的通道。

图源:作者提供

胆囊的主要功能

  • 分泌黏液:“我”每天分泌约20mL黏液,润滑与保护胆囊黏膜可离不开我。
  • 浓缩胆汁:“我”可以把 “肝细胞”大哥每天分泌800~1000mL的胆汁浓缩5~10倍。
  • 贮存胆汁:人在饥饿状态下,胆汁通常躲在“我”的体内,当进食后则由“我”的体内排出,参与人体的消化。
  • 排泄胆汁:人体在进食后,“我”开始收缩,将贮存的胆汁排入十二指肠,以助消化。

什么是胆囊结石

“我”虽然很小,但也经常生病,包括炎症、结石、息肉等,其中最多见的就是结石。那什么是胆囊结石?就是“我”梨形的储存袋里长了石头,是胆汁中胆固醇含量过高形成胆固醇结晶所致,是一种常见病与多发病。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及饮食习惯的改变,其发病率高达10%,女性多于男性,超过40岁者发病率明显增加,60岁以上者高达20%,常与胆囊炎共存。

图源:作者提供

胆囊结石患者的症状

胆绞痛,通常是“我”长了结石后的常见、首发症状,人们暴饮暴食、摄入油腻食物或改变体位时,造成强烈收缩或结石移位卡在“我”的颈部,导致“我”无法排空而致体内压力升高发生的绞痛,人们常表现为右上腹阵发性或持续性加重的疼痛,常可向右肩或背部发射,伴恶心、呕吐等症状。

有些患者仅在进食过量或进食油腻食物、情绪紧张或过劳时,出现右上腹隐痛、饱胀不适等症状,常被误诊为“胃病”。“我”患结石后,有时也会无症状,静悄悄的,这种情况被称为无症状胆囊结石。“我”患结石后,若处理不当,可能会引起急、慢性炎症或穿孔等并发症。所以大家要好好保护“我”哦。

胆囊结石形成原因

那“我”为什么会生病呢?罪魁祸首是胆汁中的胆固醇、胆盐代谢异常或胆汁淤积等原因。迄今为止,“我”体内长结石的具体成因尚未确定,但代谢紊乱、炎症、蛔虫、遗传、年龄与性别、肥胖症等都脱不了关系,这些都是“我”长结石的“帮凶”;也并非具有上述特征者都会引发结石;瘦弱的男性和女性也有患结石的风险,不能小瞧哦。

胆囊结石会癌变吗

虽说“我”长了石头,是一种良性疾病,但“我”与胆囊癌有着密切的关系。据研究,胆囊癌患者中约60%都是“我”的“病友”,跟“我”一样也长了结石;而是否会癌变,这与结石的大小密切相关;对于年龄较大(60岁以上),病程长达10年以上,结石大于3cm的“病友”,应高度警惕,发生癌变的概率明显增加;有些“病友”虽无症状,但在长期的慢性刺激下“我”可能会失去正常的功能。所以,“我”长了结石后,人们需高度警惕,定期随访,以防“我”癌变。

胆囊结石该怎么治疗

图源:图虫

目前,医生医治“我”有效且全球公认的措施是把“我”切掉(即胆囊切除术);但“我”也奉劝大家,不能盲目把“我”切掉,谨遵医嘱。另外,保胆取石的方法并不可取,因为这并不能去除“我”长结石的病因,且结石易复发,不能达到治愈的目的,留下了癌变的隐患。

胆囊结石患者的饮食要求

  • 要纠正不吃早餐,过度节食,不爱喝水等不良的生活习惯。
  • 少食煎、炸与油腻食物等,少食高糖、高脂与高胆固醇食物(如肥肉、动物内脏和蛋黄)等。
  • 避免暴饮暴食,保证三餐规律。
  • 出现腹痛或胃肠不适等症状需及时就诊。
  • 患结石是有家族遗传倾向的,注意定期体检,早发现、早治疗。

本文原文来自澎湃新闻,专业审核:李丽 海军军医大学第三附属医院护理部主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