曦曦老师教唱《数九歌》走红: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
曦曦老师教唱《数九歌》走红:传统文化的创新传承
近日,曦曦老师在社交平台上发起的一场关于《数九歌》的互动问答引发了广泛关注。她简单的一句“现在是几九呀?”不仅激发了孩子们的好奇心,也让这首古老的童谣再次走进大众视野。随着视频播放量突破数千,这场别开生面的互动不仅让人们感受到了冬日的温暖,也让传统文化以一种新颖的方式融入了现代生活。
《数九歌》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记录冬季气候变化的独特方式,其历史渊源可以追溯到古代。据记载,数九习俗源于古代人们计算冬季寒冷天数的方法。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九被视为“至阳之数”,九个“至阳之数”的积累意味着阴气的日益消减,积累到九次已到了尽头,代表着寒去暖来、阴消阳长的自然规律。因此,古人选择用“九”作为数九的单位。
除了口口相传的九九歌,古人还创造了多种趣味盎然的数九方式。例如,九九消寒图兴起于明代,主要在中国北方文人中流传,不仅是一种记录天气的方式,更是一种表达迎春心情的艺术形式。九九消寒图主要有圆圈式和梅花图式。通过绘制九九消寒图,人们不仅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季节的变换,还能在漫长的冬季中找到一种寄托和乐趣。
“写九”的习俗则起源于清代,主要在宫廷内开始实行,后来逐渐流传至民间。这一习俗的兴起与清宣宗道光帝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据说有一年冬至节,道光帝在一个条幅上写下“庭(亭)前垂柳珍重待春风”九个字,因为每个字繁体写来都是九笔,所以九个字一共九九八十一笔。后来,道光帝下令把每个字都钩成空心字贴在墙上,并从冬至起,命人每天用墨笔填一笔,等九九消寒图上面的每个字都填完了,就是春光乍现之时。
从现代科学的角度来看,数九的科学性也得到了进一步的解释。冬至后,虽然白天日趋增长,但增长的速度很缓慢,地面日热量支出大于吸收,所以继续失去热量,地温继续下降。这一过程与数九所描述的“一九”“二九”气温逐渐降低的现象相吻合。同时,随着太阳直射角度与地面夹角的增加和地面日热量收支的逐渐平衡,气温也开始逐渐回升,这与数九所描述的“五九”“六九”气温回升的现象相一致。
曦曦老师的视频之所以能够引发广泛关注,正是因为她巧妙地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教育方式相结合。她通过互动问答的形式,不仅激发了孩子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也让家长和孩子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增进了亲子关系。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让传统文化不再只是书本上的知识,而是变成了生活中可以触摸、感受的美好体验。
在不少地区,每逢冬至、春节等传统节日,或是数九期,家长们都会带着孩子们参加各种庆祝活动,比如制作贴纸、手工艺品以及表演小节目等。在这种活动中,孩子们不仅能够了解文化,更能在实践中感受到节日的喜庆与欢乐。因此,《数九歌》的传播与应用,也成为了新时代家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社会的发展,传统文化的传承形式也在不断丰富。曦曦老师通过这首歌,让孩子们在玩乐中学习传统,这正是对教育的一种创新。如今,越来越多的家庭意识到,传统文化不仅仅是历史的留存,更是现代生活中的一部分。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们不仅能感受到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还能在无形中构建自己的文化认同。
数九的真谛不仅仅在于数字,它还涉及到人们对未来的期待与美好愿望。在每一个寒冷的夜晚,家长们都会和孩子一起数星星,讲述冬天的故事。这样的亲密时刻,除了增进亲子关系,更让孩子们心中埋下美好的种子,教会他们在生活中保持乐观,理解时间的流逝和季节的更替。
就像曦曦老师所提到的,孩子们对“几九”的回答,正是他们冬季学习的一部分。在这个意义上,《数九歌》不仅是寒冷季节的一首儿歌,更是一堂生动的生活课,让孩子们了解到,知识与乐趣可以完美结合。而今,正是“几九”的时间,让我们借此机会,走进孩子们的世界,和他们一起探索、发现、学习,创造出属于这个冬天的独特记忆!
总结而言,在这段充满乐趣的冬日时光中,《数九歌》不仅作为一首容易上口的民歌,它所承载的意义却更加深远。通过这首歌,孩子们不仅能认识到季节的变化,还能感受到家庭文化的温暖,传承属于自己独特的记忆与故事。让每个孩子在歌声中,欢度这段难忘的冬季时光,期待着春暖花开的那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