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郎麟新书《关山万重》:战时李庄的温情与坚韧

创作时间:
2025-01-22 02:19:36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郎麟新书《关山万重》:战时李庄的温情与坚韧

近日,四川宜宾作家郎麟的新作《关山万重》由漓江出版社出版发行。该书为漓江出版社2024年重点图书,入选《中华读书报》“2024年值得关注的文学新书25种”。目前,当当、京东等网站上均有售。

01

李庄:抗战时期的文化绿洲

1940年,抗日战争进入最艰难的时期。为躲避战乱,国立同济大学等高等学府、学术机构急需寻找安全之地。四川南溪县李庄镇(1983年划归宜宾市翠屏区)开明士绅罗伯希、王云伯向同济大学发去了“同大迁川,李庄欢迎,一切需要,地方供给”的16字电报,力邀其迁往李庄。

随后,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国营造学社、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等10余所文化科研机构也内迁至此。3000位李庄人请神像、迁牌位、腾民房、匀口粮,以饱含民族情怀的大义之举,保障了12000余位大师、学子在这里继续科学和文化的研究。李庄也因此与重庆、成都、昆明成为抗战时期中国“四大抗战文化中心”之一。

02

《关山万重》:从孩童视角还原历史

郎麟的《关山万重》以独特的微观史视角,通过孩童的视角,栩栩如生地还原了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以下简称“史语所”)学者大师们在李庄的生活和工作,以及与李庄当地人的交往场景。

书中“孩童”,是散落在世界各地史语所学者的后代和李庄当地居民后代。他们当时或随父母颠沛流离而来,或是世居板栗坳的孩子,或是因为贫困到板栗坳投亲的孩子。如今已是耄耋老人的他们,在垂暮之年回忆孩童时光。作者要做的,是努力再现当时细节,从而多维度地还原春种秋收、“灯火钩沉”的真实现场。

“我相信板栗坳藏着许多关于史语所的记忆,那是一幅让人感怀的抗战图景。这群小儿女的童年,是这幅图景里最生动的细节。”郎麟表示,烽火岁月,先生们转蓬千里来到李庄,承继绝学,赓续文脉,他们也是芸芸之中的众生,要面临生命的诸多磨难,用“孩童”的视角观察、打量他们,更能真切体会这些大师当年的选择与担当是何等动人、珍贵。

03

口述历史:还原最真实的历史细节

《关山万重》的写作缘起可追溯到2017年。那年,甲骨文大师董作宾之子董敏重回李庄板栗坳,与作者聊起童年往事,可惜时间太短,许多细节和疑问未能深入探讨,郎麟心中留下了不少“问题”悬而未决。董敏返回台湾后,他的儿子董伟便带着这些“问题”和录音设备,特地拜访了当年史语所的孩子们,为他们录制了详尽的口述历史,并将这些珍贵的音频资料寄回给了郎麟。

沉甸甸的信任埋下了写书的种子。郎麟开启了长达七年的实地采访、书面采访与潜心写作之路。在此期间,郎麟与遍布世界各地的大师后人进行了深入的交流,累积了上千小时的采访录音,并通过几千封邮件的往来,细心挖掘、整理、再现了那些鲜活动人的往事。而曾经为“抗战燃藜图”铸就淳朴底色的李庄乡民,他们的后代更是带领着郎麟走进当年的院落,帮助她打捞起那些沉淀在岁月深处的点点滴滴,让历史的记忆得以重现。

04

学者群像:从生活细节看大师风范

《关山万重》中,读者可以看到这些学贯中西的学者们在生活中的另一面:

  • 常常“怒发冲冠”的傅斯年,在家里却是一头“温顺的狮子”。
  • 诙谐风趣的董作宾先生也会打孩子。
  • 李济先生悲苦绝望,会与至交傅斯年大打笔墨官司。
  • 高去寻先生童心未泯,最受孩子们热爱,他一生为恩师梁思永先生整理遗著,却不肯署名。
  • 向达先生为去敦煌看经,甘愿没身板栗坳。
  • 劳榦先生温润如玉,下班回到家,把小婴孩抱在臂弯里走来走去,晚饭后,去给王志维上一小时英语课……

这些细节让读者看到,这些大师不仅是学术巨擘,也是有血有肉、有喜怒哀乐的普通人。他们面对生活的艰辛,展现出的坚韧精神和对学术的执着追求,令人动容。

05

乡土情怀:文化与生活的交融

《关山万重》不仅记录了学者们的生活,也细腻描绘了李庄当地村民的日常。书中展现了学者与村民之间的互动,体现了文化的交融与传承。例如,梁思成对李庄古建筑的赞誉,不仅体现了他对建筑艺术的热爱,也反映了他对当地文化的尊重和欣赏。

此外,书中还提到李庄的一道名菜“裹脚肉”,在陶孟和的建议下,将其更名为“李庄刀工蒜泥白肉”,赋予了这道菜更多的文化内涵,成为李庄的一张名片。这些细节展现了文化与生活的交融,体现了李庄人对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06

文学价值与历史意义

《关山万重》的出版具有重要的文学价值和历史意义。作为微观史学的优秀作品,它填补了李庄叙事的空白,为理解抗战时期的文化保存提供了新的视角。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生动的细节,读者仿佛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温情与坚韧。

这本书不仅是对历史的回顾,也是对乡土情怀的深情诉说。它提醒我们,在艰难的岁月里,文化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辉是如何相互交织,共同塑造了一个时代的记忆。在当今社会,这种文化传承和人文关怀显得尤为重要。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