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类药物皮试致患者过敏,卫健委规范:仅两类情况需皮试
头孢类药物皮试致患者过敏,卫健委规范:仅两类情况需皮试
近日,一则关于头孢类药物皮试的医疗事故引发了广泛关注。据报道,某医院在使用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前对患者进行了皮试,结果显示阴性,但患者在用药后仍出现过敏性休克并脑部缺血缺氧,呈持续植物生存状态,最终医院赔偿患者131万元。这一事件不仅敲响了用药安全的警钟,也再次引发了对头孢类药物皮试规范的讨论。
国家卫健委权威指南:头孢类药物皮试规范
为规范头孢类药物的使用,提高临床安全性,国家卫生健康委于2021年发布了《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2021年版)》。该指导原则基于循证证据,参考了国际指南和其他国家、地区的临床实践,经多学科专家反复讨论并征求意见后发布,具有重要的科学性和行政权威。
根据指导原则,使用头孢菌素类抗菌药物前,除特定情况外不需皮试。具体来说,仅以下两种情况需要皮试:
既往有明确的青霉素或头孢菌素I型(速发型)过敏史的患者,如临床确有必要使用头孢菌素,且具备专业人员、急救条件,并在获得患者知情同意后,选用与过敏药物侧链不同的头孢菌素进行皮试,其结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药品说明书中规定需进行皮试的,应向药品提供者进一步了解药品引发过敏反应的机理、皮试的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和阴性预测值,并要求提供相应皮试试剂。
头孢菌素类过敏反应的临床表现与诊断
头孢菌素类是最常用的抗生素之一,其过敏反应包括轻度迟发型皮肤反应和危及生命的全身性过敏反应。头孢菌素类过敏的临床表现多样,轻则为轻度迟发型皮肤反应,重则为IgE介导过敏的患者出现危及生命的全身性过敏反应。
根据世界过敏反应组织(World Allergy Organization, WAO)的分类,药物过敏反应可分为速发型和迟发型两大类。速发型反应通常开始于最近一次给药后1小时内,也可能开始于数分钟内。迟发型反应则在给药后超过1小时出现,可能与药物代谢产物有关。
临床实践中的现状与挑战
尽管国家卫健委发布了明确的指导原则,但在临床实践中,头孢类药物皮试的规范执行仍面临诸多挑战。许多医院,尤其是基层医院,仍然习惯性地进行皮试。这种过度依赖皮试的做法不仅浪费医疗资源,还可能导致过敏反应急救应对不足、延误患者治疗等后果。
一项调查显示,即使在指导原则发布3年后,仍有68%的医务人员表示仍在坚持进行头孢类药物皮试。这种现象反映出医务人员对皮试规范的认知不足,以及在实际操作中的习惯性偏差。
结语:科学规范,保障用药安全
头孢类药物皮试的规范执行,不仅关系到患者的用药安全,也是医疗质量的重要体现。医务人员应加强对《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皮肤试验指导原则(2021年版)》的学习和理解,严格按照规范操作,避免过度依赖皮试。同时,患者也应主动了解相关知识,配合医务人员做好用药前的过敏史询问和评估工作。
只有通过医患双方的共同努力,才能真正落实头孢类药物皮试的规范要求,减少不必要的医疗风险,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