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花》带火长寿路,鸿寿坊成新地标
《繁花》带火长寿路,鸿寿坊成新地标
电视剧《繁花》的热播,让上海的黄河路再次成为网红打卡地,排骨年糕店日销售额更是突破15万元。同样作为该剧重要取景地的长寿路,也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鸿寿坊,这个始建于1933年的石库门里弄,如今已成为长寿路的新地标。
百年建筑的新生
鸿寿坊位于上海普陀区长寿商业商务区,紧邻地铁7/13号线长寿路站。这里原为典型的石库门里弄住宅,主弄与次弄自然形成鱼骨状肌理,是几代普陀居民的商业记忆。2016年,鸿寿坊启动旧城区改建,保留了原有的建筑风貌,同时注入现代商业元素,实现了历史与现代的完美融合。
现代商业与历史风貌的融合
改造后的鸿寿坊占地15000多平方米,包含两栋高层办公楼以及一组2-3层的里弄式商业。项目在设计上充分考虑了历史建筑的保护,同时满足现代商业的需求。例如,3号楼市集“FOODIE SOCIAL 3.0——鸿寿坊食集”采用玻璃天窗将原有支弄转换为半室外空间,在完整保留建筑风貌的同时,兼顾了商业功能。
商业创新与区域发展
鸿寿坊的开业,不仅为长寿路带来了大量客流,也带动了周边商业体的发展。据统计,开业一年多来,鸿寿坊接待客流已超过1000万人次。长寿路沿线的近10个商业体通过错位招商和优势互补,形成了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人群需求的综合商业集群。
例如,鸿寿坊主打“精致烟火气”,一路之隔的189则定位为“精致生活空间”,而亚新则主打“市井烟火气”。这种差异化定位避免了“内卷”,实现了“串珠成链”的效果。在政府的统筹协调下,各商业体之间加强合作,发挥集群效应,提升了区域整体的知名度和吸引力。
文化价值与城市记忆
鸿寿坊的成功,不仅在于其商业价值,更在于其对城市记忆的保留和传承。在改造过程中,项目团队注重保留石库门里弄的建筑特色,如老红砖墙面、清水砖外墙等,让市民和游客能够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氛围。
同时,鸿寿坊还引入了多项绿色建筑技术,如可开启天窗系统、雨水调蓄与节水灌溉系统等,获得了中国绿色建筑二星级认证、LEED CS 金奖等多项荣誉。这种在保护历史文化基础上融入现代生活的做法,为城市更新提供了新的范例。
展望未来
随着《繁花》热度的逐渐消退,如何保持长寿路和鸿寿坊的持续吸引力,成为摆在面前的重要课题。从黄河路的经验来看,仅靠一部剧集带来的短期流量是不够的。未来,长寿路和鸿寿坊需要不断翻新话题和故事,通过创新商业业态、举办文化活动等方式,保持其作为城市地标的活力和吸引力。
作为上海市区内唯一横跨苏州河两岸的街道,长寿路街道坐拥“半马苏河”第一湾滨水生态环境,具有得天独厚的区位优势。在普陀区委区政府的支持下,街道正积极引入专业力量,制定详细的规划实施导则,推动区域的高质量发展。可以预见,未来的长寿路和鸿寿坊,将继续以创新和文化为驱动,成为上海城市更新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