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登高望远话重阳:从古诗意境到现代传承

创作时间:
2025-01-22 02:45:3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登高望远话重阳:从古诗意境到现代传承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唐代诗人王维在17岁时创作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道出了无数游子在重阳节时的思乡之情。重阳节,又称为“登高节”,自古以来就有登高望远的习俗。这一习俗不仅蕴含着古人对自然的敬畏,也寄托了人们对亲人的思念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重阳节登高的习俗源远流长,最早可追溯至汉代。据西汉刘歆所著的《西京杂记》记载,刘邦宠妃戚夫人的侍女贾佩兰谈及宫中往事时,提及“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这表明,早在汉代,重阳节就有佩戴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的习俗,祈求长寿也成了重阳节的内容。三国时期,人们过重阳的方式之一是邀请友人欢宴。曹丕在《九日与钟繇书》中写道:“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俗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九九,音同久久,借助这个美好的日子,人们聚会享宴,寄托长长久久的心愿。

在古诗中,登高不仅是简单的登山活动,更是一种情感的寄托。杜甫的《登高》一诗留下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的名句,展现了诗人对自然的敬畏和对人生的感慨。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则表达了游子对家乡和亲人的思念。李白的《九月十日即事》中“昨日登高罢,今朝再举觞。菊花何太苦,遭此两重阳?”则道出了农历九月十日为“小重阳”的风俗。这些诗句不仅描绘了重阳节的景象,也反映了诗人的个人情感和生活态度。

在岭南地区,重阳登高习俗别具特色。宋代文学家苏轼在惠州过重阳节时,留下了《丙子重九二首》等佳作。他在诗中写道:“人间胜绝略已遍,匡庐南岭并西湖。老来懒去浑无力,卧看青天飞白云。”展现了他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到了清代,重阳节成为“寻常节”,顺治十三年定礼制:“唯立春、上元、四月八日、端阳、重阳皆寻常节”。至此,重阳佳节已在中国传承数千年。

在广州,登高是重阳节最重要的习俗。2006年,重阳节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广州重阳登高”入选广州市第一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在古代,越秀山是广州人重阳登高的首选。晚唐年间刘恂撰写的《岭表录异》记载:“越井岗岗头有古台基址……郡人呼为越王台……故老云,旧皆夹道栽菊,黄花迤逦,为九日登高之所。”南汉年间,南汉国主铺砌了一条磴道(石台阶)从越秀山麓直通山顶,两旁种植金菊、芙蓉,称为“呼銮道”,用于重阳登高。到了明代,越秀山上建起了镇海楼,人们登高从此有了新“蒲点”。清初大儒屈大均所著的《广东新语》记载了当时的重阳节俗:“(九月)九日载花糕萸酒,登五层楼、双塔,放响弓鹞。”花糕即菊花糕,萸酒即茱萸酒;五层楼、花塔是当时广州建筑物的高点;响弓鹞是一种会鸣响的风筝,也就是纸鸢的一种。可见,重阳佳节,携花糕、萸酒登上五层楼(镇海楼)、花塔,是人们钟爱的活动。

清末民初以来,白云山也成了人们钟爱的登高之处。人们手持风车登高祈福,山上山下十分热闹。《三家巷》是现代著名作家欧阳山的作品。在这部长篇小说中,白云山作为当时广州人生活中的一部分多次被提及。书中有对白云山登高的风俗描写:“正是旧历的重阳节……那一天大早就动身,去逛白云山。他们出了小北门,走过鹿鸣岗和凤凰台,踏着百步梯,缓步登上白云山的高处……”广州人登白云山的源头可以追溯到秦代。这里留下了郑安期驾鹤成仙的传说。郑安期又名安期生,秦时在白云山一带行医济世。传说某年瘟疫流行,为了拯救民众,他在山上采摘仙草九节菖蒲,不慎失足坠崖,随即驾鹤成仙。从此,登高成了广州人向郑安期表达感激和敬仰的方式。古人在白云山建了“郑仙祠”,又以飞升之日(农历七月廿五)为“郑仙诞”。宋朝大诗人杨万里在《游白云山蒲涧》一诗中云:“至今年年七月二十五,倾城游人来访古。”屈大均在《广东新语》中说:“安期生……于七月二十五日仙去,今郡人多以是日采菖蒲、沐清泉,以期得仙气。”如今,“郑仙诞”已有1600多年历史,成为广州独特的民俗,白云山登高也融入了广州登高文化。

登高望远,不仅是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更展示了中华民族乐观向上、奋发进取的精神面貌。在现代社会,重阳登高已不仅仅是传统意义上的登山活动,更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激励着人们不断追求更高的目标。正如毛泽东在《采桑子·重阳》中所写:“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在历代重阳节的诗文中,重阳节与菊花结下了不解之缘。而身逢乱世的诗人,往往借写菊花表达反战之情,即菊花是作为战争的对立面出现的。但毛泽东笔下的"黄花"却是和人民革命战争的胜利联系在一起的。这种创新性的解读,赋予了重阳节新的时代意义。

重阳登高,登的是对亲人的思念,登的是对未来的期许,登的是中华民族尊祖敬亲的孝道文化。在这个节日里,让我们一起登高望远,感受古人的深情厚谊,汲取精神力量,将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