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适也曾拖延,高效写作秘籍揭秘
胡适也曾拖延,高效写作秘籍揭秘
“胡适也有拖延症?”你可能会惊讶。这位著名的文学家、新文化运动的重要人物,竟然也会被拖延困扰?答案令人惊喜:是的,连胡适都曾为拖延症所困,但最终他找到了克服的方法。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胡适的高效写作秘籍吧!
胡适的写作故事
胡适在1930年代开始写《四十自述》时,最初尝试用虚构写作方式,但后来转为自然真实的写作方式。他写道:“在《四十自述》里,我本来可能想尝试用一种虚构写作的方式来写的,所以我第一章写他母亲的一些经历,是带有非常强烈的一个虚构性质写他母亲的订婚。但写完了第一篇,写到他自己幼年生活的时候,不知不觉就抛弃了小说题材,又回到一个历史叙述的老路上面去了。”
胡适的这种转变,其实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启示:写作不必拘泥于形式,重要的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方式。正如胡适所说:“一个人趁中年的时候,趁自己记性还比较好的时候,就应该要写自述。”这种及时行动的态度,正是克服拖延的关键。
胡适的写作方法
胡适不仅自己写作,还积极鼓励他人写作。他曾经劝导林长民、蔡元培、张元济、陈独秀等人写自传。其中,林长民的故事尤其发人深省。林长民答应写五十自述作为生日纪念,但因“今年实在太忙”而未能完成,不幸的是,他在半年后就去世了,留下了永远无法完成的遗憾。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拖延往往源于“以后还有机会”的错觉,而胡适则用实际行动告诉我们:现在就是最好的时机。
现代人的写作困境
现代人面对写作拖延,其实和胡适当年面临的问题有很多相似之处。无论是学术写作还是日常写作,我们常常会遇到以下困扰:
- 完美主义:总是想把每一部分做到尽善尽美,结果一直拖着开不了头。
- 任务庞大:论文或文章工作量大,包含内容过多,往往总是先摸个鱼再说,摸着摸着时间就到了ddl。
- 环境干扰:手机、社交媒体等现代科技带来的干扰,让集中注意力变得越来越难。
克服拖延的实用技巧
那么,如何像胡适一样克服写作拖延呢?以下是一些实用的技巧:
1. 分解任务,设定小目标
不要总想着“一口气写完一整篇论文或文章”,试试把任务拆分得小一点。例如,今天只写完引言,明天写完第一部分,完成当天任务就可以稍微放松一下。逐步完成的小目标,不仅能帮你更快进入状态,还能让写作看起来没那么可怕。
2. 灵活写作,不必拘泥顺序
不一定非得按顺序从头写起!灵感来了,不管是正文、讨论还是结论,先把脑子里冒出来的想法写下来再说。抓住这种“灵光一闪”的时刻、迅速落笔,不需要“强迫症式”从头到尾,一开始就是东拼西凑没关系,慢慢调整才是正解!
3. 使用番茄工作法
番茄工作法是一种非常有效的时间管理技巧:设定25分钟集中写作时间,专心致志,之后休息5分钟。这种短时间集中注意力的方式,这种方法既能缓解焦虑,又能让你在短时间内专注输出,比起“磨磨唧唧耗一天”,效率简直翻倍!
4. 创造无干扰的写作环境
写作环境对提升效率至关重要。写论文或文章时,手机真的太诱惑了!那你可以打开飞行模式或静音,把分心的东西都清掉。要避免边写边玩手机,选择安静、干净的地方专心写作。如果独自在家总是摸鱼,那么走出去,到在公共场所工作,比如图书馆或咖啡店,或者约上“搭子”一起工作,都能够帮你集中注意力。
5. 设定截止日期
论文或文章这玩意儿,不是一次就能写好的!先写出一个“初稿”,再通过修改慢慢完善。记住:“不完美的初稿”比“没有写的完美构想”更有价值!设定明确的截止日期,然后逼自己按时完成。写好了,也可以找导师或同学提点建议,及时获取反馈,这样能加速修改和完善。
结语
拖延症是普遍存在的现象,连胡适这样的文学巨匠都曾为之困扰。但正如胡适所展现的,通过找到适合自己的写作方法,我们完全有能力克服拖延,提高写作效率。所以,不妨从今天开始,设定一个小目标,比如完成这篇文章的引言部分。相信我,当你迈出第一步时,你会发现,写作其实并没有那么可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