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梅小学盘扣课程:从担忧到美谈,非遗文化进校园
新梅小学盘扣课程:从担忧到美谈,非遗文化进校园
新梅小学的盘扣课程已经走过了三个春秋。从最初的担忧到如今的美谈,这门课程不仅教会了孩子们如何使用剪刀,更让他们在实践中传承了非遗文化,培养了动手能力和创造力。
课程背景与意义
2021年,新梅小学首次将盘扣制作引入校园。校长陈红回忆道:“这门课程刚引入时险些夭折,因为上课时要让孩子们飞针走线,还要灵活使用剪刀,是不是会有点害怕?”然而,正是这种看似“危险”的课程,却成为了孩子们最期待的课堂。
盘扣,作为中国传统服饰中独特的扣子,不仅是实用的纽扣,更是一种精美的工艺品。它源自中国结,是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在新梅小学,盘扣课程不仅是一门手工艺课,更是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课程实施与学生表现
在盘扣课程的课堂上,一双双稚嫩的小手从最初的笨拙到如今的熟练,从僵硬到灵活,这样的转变让老师和家长们看在眼里,喜在心头。盘扣社团指导教师陈婉玲说:“社团办了三年,没有发生过一起伤害事故,反而是参加这项活动的孩子们越来越细心了,手也变得更灵巧了。”
在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学会了如何安全使用剪刀。他们先用剪刀裁剪出各种形状的布料,再用针线将其缝制成栩栩如生的盘扣。从简单的直线到复杂的曲线,从基础的直扣到创意的动物形状,孩子们的作品越来越多样化。
安全教学与能力培养
为了确保孩子们在使用剪刀时的安全,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首先,选择适合小学生的安全剪刀,这种剪刀的刀头经过特殊设计,既保持了剪切功能,又避免了尖锐的危险。其次,老师会详细讲解剪刀的正确使用方法,包括如何握持、如何控制力度等。此外,每次使用剪刀时,都会有老师在旁监督,及时纠正不规范的操作。
通过盘扣课程,孩子们不仅学会了使用剪刀,更重要的是培养了耐心和细心。正如陈婉玲老师所说:“胆大、心细、手巧,这也是创新能力的基本要素。”在制作盘扣的过程中,孩子们需要仔细观察、精确剪裁、耐心缝制,这些都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课程影响与未来展望
如今,新梅小学的盘扣课程已经成为了校园里的一道亮丽风景。2024年12月,学校举办了一场非遗传承项目课程共享活动,吸引了来自莘庄镇学区办公室与实验小学教育集团15所学校的177名学生参与。看着孩子们的作品,上海市街头艺人(盘扣)王美兰感慨道:“像女红这样的手工活是应该代代传下去的,如果连针线、剪刀都觉得有危险,那孩子们长大了还怎么生活啊?”
新梅小学的成功经验正在影响着更多的学校。目前,盘扣课程已经在闵行区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的多所学校推广开来。未来,学校计划进一步完善课程体系,开发更多适合不同年龄段学生的非遗文化课程,让传统文化的种子在更多孩子心中生根发芽。
新梅小学的盘扣课程,不仅是一堂堂手工艺课,更是一堂堂文化传承课、能力培养课。在这里,剪刀不再是危险的代名词,而是孩子们探索传统文化、展现创造力的工具。正如校长陈红所说:“正是家长们的充分信任和孩子们的大胆探索,我们学校这个盘扣社团才能一年又一年坚持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