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历史上真实的"包青天":包拯与民间传说的差异

创作时间: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历史上真实的"包青天":包拯与民间传说的差异

引用
搜狐
1.
https://www.sohu.com/a/817608208_121199698

在中国历史上,包拯以其清正廉洁、刚正不阿的形象深入人心,被誉为"包青天"。然而,历史上的包拯与民间传说中的形象存在诸多差异。本文将为您揭示这位传奇人物的真实面貌。

包拯的仕途历程

包拯出生于宋真宗咸平二年(999年),于宋仁宗天圣五年(1027年)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知县(今江西永修)。由于需要赡养父母,他请求在合肥附近任职,于是改任和州监税(今安徽和县)。即使如此,父母仍希望他能留在身边,因此包拯辞去官职,回家尽孝。

数年后,父母相继离世,包拯在守丧期满后,于景祐四年(1037年)赴京听选,被任命为天长知县(今属安徽),此时他已经年近四十。入仕初期,包拯长期在地方任职,并于庆历元年(1041年)调任端州知府。

直到庆历三年(1043年),44岁的包拯才首次入京为官,担任殿中丞。同年十一月,经御史中丞王拱辰举荐,他被任命为监察御史里行,随后改任监察御史。

此后,包拯先后担任三司户部判官、京东路转运使、尚书工部员外郎、陕西转运使、河北路转运使、三司户部副使等职。因曾任龙图阁直学士,故有"包龙图"之称。

开封府尹任期与权力核心

至和二年(1055年)十二月,因推荐官员失误获罪,包拯被贬为兵部员外郎、知池州(今安徽池州)。直到嘉佑元年(1056年)八月,包拯才复职刑部郎中、知江宁府。同年十二月,他再次入京为官,开始代理开封府尹,升任右司郎中。

事实上,包拯担任开封府尹的时间并不长,仅有一年半。在嘉佑三年(1058年)六月,他被升任为右谏议大夫、代理御史中丞。

三年后的嘉佑六年(1061年)三月,包拯升任给事中,担任三司使。数日后,又拜枢密副使。不久,他被调任礼部侍郎,但予以推辞。

嘉祐七年(1062年)五月,包拯在枢密院视事时突然病倒。同月二十四日(7月3日),包拯病逝,终年六十四岁。宋仁宗亲临吊唁,并为其辍朝一日。追赠礼部尚书,谥号孝肃。

历史真实与民间传说的差异

历史上的包拯与民间传说中的形象存在显著差异,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

  1. 外在形象差异:民间传说中,包拯以面色漆黑、额头有月牙形疤痕的形象著称。然而,历史上的包拯实际上是一位典型的白面书生,面色并不黑,额头也没有月牙形痕迹。

  1. 开封府尹任期短暂:民间常将包拯与开封府尹这一职位紧密相连,但实际上,开封府尹在宋朝是一个更换频繁的职位。包拯在开封府任职时间仅有一年半,从嘉佑元年(1056年)十二月至嘉佑三年(1058年)六月。

  2. 并非断案如神:从包拯的仕途来看,他并未担任过专门负责办案的官职。古时知府职责繁重,涉及民政、司法、治安等多方面事务,根本无暇亲自审案。作为首都开封的府尹,更是政务繁忙,不可能有时间专门断案。

性格特点的真实写照

尽管在形象和经历上存在差异,但历史上的包拯在性格特点上与民间传说中的形象高度一致:

  1. 清正廉洁:包拯生活极为节俭,所用器物、饮食与普通百姓无异。例如,他在庆历元年(1041年)至庆历三年(1043年)任端州知府期间,当地砚台闻名,前任知府常借进贡之机私藏名砚,而包拯仅按需制造进贡数量,自己分文不取。

  2. 刚正不阿:包拯在官场中始终保持正直,从不阿谀奉承,也极少与他人私下交往。他多次弹劾当朝权贵,如张贵妃之父张尧佐被任命多个重要职务时,包拯坚持奏请其辞去部分职务;面对与宰相关系密切的贪官王逵,包拯连续七次上书弹劾,最终迫使朝廷罢免王逵。

历史上的包拯在性格上与民间传说中的形象高度吻合,而外貌上的差异则更多体现了民众对清官的美好期待。面色漆黑象征铁面无私,额头月牙则寓意能日审阳间、夜审阴间。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