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再传捷报,漳州核电4号机组开工
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再传捷报,漳州核电4号机组开工
2024年9月27日,中核集团漳州核电二期工程4号机组浇灌核岛第一罐混凝土(FCD),标志着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华龙一号”又一重要里程碑的达成。至此,漳州核电已有4台机组开工建设,成为“华龙一号”批量化建设的始发地。
FCD:核电站建设的里程碑时刻
FCD,即First Concrete Date,是核电站建设中的一个重要里程碑节点,标志着核电项目从前期准备阶段正式进入主体工程施工阶段。具体来说,FCD指的是核岛基础混凝土首次浇筑的日期,这一时刻的到来,意味着核电站建设的“第一铲土”已经开挖,主体工程即将全面展开。
在核电站建设中,FCD节点具有多重重要意义:
工程启动标志:FCD是核电站建设从纸上谈兵到实地施工的关键转折点,预示着核电站主体工程的正式启动。
技术与安全象征:对于采用“华龙一号”等先进核电技术的项目来说,FCD不仅是工程的开始,更是对核电站设计、安全标准和技术准备的一次全面检验。
进度控制基准:FCD是核电站建设进度的重要基准点,后续的各个关键节点(如穹顶吊装、冷试、热试等)都将以此为起点进行时间规划。
FCD节点的技术细节与挑战
FCD节点看似只是一个混凝土浇筑的开始,但其背后蕴含着复杂的技术细节和严谨的准备工作。以石岛湾核电基地扩建一期工程为例,该项目于2024年7月28日启动1号机组核岛混凝土浇筑,标志着前期准备工作的结束和核电现场土建工程的正式开工。
在FCD节点前,需要完成大量的前期准备工作,包括场地平整、基础设施建设、施工图纸设计、设备采购与安装等。此外,还需要进行详细的施工方案制定和安全评估,确保每一环节都符合核电站建设的高标准和严要求。
以陆丰核电项目为例,为了确保FCD节点的顺利进行,项目团队付出了巨大努力。在FCD期间,现场需要保障6000余人的通勤、餐饮等后勤服务,每天有72台大巴车往返行驶,通勤人次近6000人。年轻的后勤保障团队平均年龄仅24岁,却以严谨的态度和周到的服务,确保了FCD期间各项工作的有序进行。
“华龙一号”:自主创新的核电技术
“华龙一号”作为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核电技术,其FCD节点不仅是一个工程节点,更凝聚着我国核电技术自主创新的智慧结晶。该技术在设计、设备制造、工程建设等方面实现了全面突破,成为我国核电走向世界的“国家名片”。
“华龙一号”的技术创新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安全设计:采用“能动与非能动相结合”的安全设计理念,设置三个实体隔离的安全系列,能够全方位满足核安全设计要求。同时,新型流量分配装置和整体焊接堆内构件等设计,进一步提升了核电站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关键设备国产化:在防城港核电站3号机组建设中,实现了核岛主设备、核二三级泵、电气设备、核级仪控系统等400多项关键设备的国产化,首堆项目国产化率达到87%,其中主设备制造国产化率达到100%。
数字化与智能化:采用PDMS三维设计、全厂仿真验证等先进设计工具,以及热成像监控、远程监控、虚拟现实等智能化技术,显著提升了施工现场的安全管理和施工效率。
“华龙一号”不仅在国内核电建设中大放异彩,更在国际舞台上赢得了广泛认可。该技术已通过英国通用设计审查(GDA)和欧洲用户要求(EUR)认证,成为全球第四个通过GDA审查的核电技术,也是唯一一个没有审查重大问题和遗留问题的堆型。截至目前,中广核“华龙一号”是唯一获得国际原子能机构安全审查、英国通用设计审查和欧洲用户要求认证的中国核电技术品牌。
展望:从“追赶者”到“领跑者”
随着“华龙一号”技术的不断成熟和应用,我国核电产业正从“追赶者”变成“领跑者”。截至2024年9月,我国已经颁发运行许可证的核电机组57台,建造许可证的30台,核准待建的15台,共计102台。这一数字不仅体现了我国核电事业的蓬勃发展,更彰显了“华龙一号”在推动我国能源结构转型和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中的重要作用。
从石岛湾到漳州,从陆丰到防城港,一个个FCD节点的达成,见证着我国核电事业的蓬勃发展。而“华龙一号”作为我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的代表,正以卓越的安全性能和技术创新,为我国乃至全球的能源安全和可持续发展贡献着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