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三角洲:从盐碱地到“候鸟国际机场”的生态蝶变
黄河三角洲:从盐碱地到“候鸟国际机场”的生态蝶变
今年,山东黄河口候鸟栖息地传来令人振奋的消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脸琵鹭首次在这里繁殖成功。这一发现不仅扩展了黑脸琵鹭的繁殖分布区,也标志着黄河三角洲的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成为越来越多珍稀鸟类的理想栖息地。
黄河三角洲,这片由黄河泥沙冲积而成的湿地,曾经是一片白茫茫的盐碱地。然而,经过多年的生态修复与保护,如今这里已变成水草丰茂、百鸟翔集的生态乐园。今年5月,黄河三角洲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黄河口管理站副站长张树岩观测到,辖区内一巢黑脸琵鹭自然孵育出2只幼鸟。黑脸琵鹭是世界濒危动物,在国际上常被作为湿地环境质量的指示性物种。这一发现意味着其繁殖分布区向南扩展了几百公里。
这一变化的背后,是黄河三角洲生态保护工作的持续努力。保护区实施生态补水工程,连通水系241公里,疏通潮沟76公里,引水能力由不足40立方米/秒提高到131立方米/秒。充裕的淡水使盐碱水不再向上渗透,植物生存环境持续改善。如今,区内自然植被覆盖率达55.1%,成为我国沿海最大的新生湿地自然植被区。
随着生态环境的改善,黄河三角洲的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据统计,保护区内的鸟类数量从1988年的187种增加到现在的373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达26种。除了黑脸琵鹭,这里还是丹顶鹤、东方白鹳等珍稀鸟类的重要栖息地。近年来,保护区还成功孵化了被誉为“东方宝石”的朱鹮,进一步丰富了这片湿地的生物多样性。
为了更好地保护这些珍贵的鸟类,黄河三角洲自然保护区建立了“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通过5G、智慧感知、边缘AI等技术,实现了对鸟类活动的24小时不间断实时监测。这一现代化的保护手段,不仅提高了保护效率,也为科学研究提供了宝贵的数据支持。
如今的黄河三角洲,已经成为名副其实的“候鸟国际机场”。每年有数百万只鸟类在这里迁徙、越冬或繁殖。这一生态奇迹,不仅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成果,也为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