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三峡工程:中华鲟和长江江豚的守护者

创作时间:
2025-01-22 05:10:09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三峡工程:中华鲟和长江江豚的守护者

三峡工程,这座世界上最大的水利工程,自1994年开工以来,不仅在防洪、发电和航运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更在生态保护领域树立了全球典范。作为长江生态系统的重要守护者,三峡工程在珍稀物种保护方面,尤其是对中华鲟和长江江豚的保护,做出了卓越贡献。

01

生态保护:从监测到实践

三峡工程从规划阶段就高度重视生态保护工作。工程建设期间,严格落实施工区的环境保护工作,实施了以荷叶铁线蕨和疏花水柏枝两物种为重点的陆生物种保护;开展了针对中华鲟、长江江豚以及长江鱼类的物种保护工作。《长江三峡工程水库淹没处理及移民安置规划大纲》,明确规定了移民安置必须编制相应的环境保护规划。同时,在初步设计报告中专门设置了环境保护章节,为后续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水库蓄水后,建立了跨地区、跨部门庞大的三峡工程生态与环境监测系统(包括水质、水文、泥沙等多个子系统),对涉及的生态和环境问题进行全过程跟踪监测。这一系统自1995年起连续多年向国内外发布年度监测公报,提供了详实的数据支持。同时,为了应对可能出现的问题,如水土流失等,国家加大了对库区防护林建设和水土保持工作的投入力度,仅1998年至1999年间就在库区投资7.2亿元,完成生态公益林4977万亩的建设。

对于受工程影响较大的珍稀动植物,三峡集团通过悉心研究和精心维护,创造适宜生存环境,打造“珍稀植物园”和鱼保中心。自2007年起持续进行长江流域野外植物资源调查,开展三峡特有珍稀植物引种保护工作。三峡集团完成了库区珍稀植物30种、主要优势植物73种的迁地保存。此外,还成功实现了中华鲟全人工繁殖,并放流约500万尾幼鲟,帮助其适应新的自然繁殖场所。

02

中华鲟:从科研到保护

中华鲟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具有极高的科研价值,被称为“长江鱼王”。然而,由于水利工程建设给中华鲟洄游产卵带来阻碍,再加上过度捕捞和误伤等,洄游到长江的野生成年中华鲟数量,由20世纪80年代的2000多尾迅速衰减到如今不足100尾,野生种群岌岌可危,中华鲟保护工作变得刻不容缓。

位于湖北宜昌的中华鲟研究所,隶属于中国长江三峡集团公司,是我国首个因大型水利工程兴建而设立的珍稀鱼类科研机构,是三峡集团水电开发中鱼类物种保护的技术支撑、水环境保护的创新平台和宣传生态环保理念的科普窗口。三峡地区素有长江流域“绿色宝库”“物种基因库”之称,长江宜昌段也因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成为中华鲟的栖息场所。

“我们的主要工作是包括中华鲟在内的长江特有珍稀鱼类保护技术的研发和野外自然种群的保护。”三峡集团长江生物多样性研究中心总工程师姜伟告诉《瞭望东方周刊》。目前,中华鲟研究所共有12名博士,姜伟也是其中之一,他和杜合军同一年来到中华鲟研究所,挑起最为艰苦的中华鲟野外生态监测重任。

相比较后来加入的“鱼博士”,中华鲟研究所三峡实验站站长朱欣与中华鲟打交道的时间更为久远。1991年,朱欣就加入了中华鲟研究所负责幼鲟培育。

最初,在朱欣的心目中,中华鲟是娇弱的。尽管亲鱼一次产卵可达30万—130万粒,但产卵后5天内,自然界只能有不到10%的鱼卵能孵化为鱼苗。在鱼苗的养殖环节,问题又来了:尽管水取自长江,水温也跟野外保持了高度一致,过程中哪怕小心翼翼,但鱼苗的存活率却仍然只有1%—10%。

食物也是一个难题。研究人员从江中捕来水蚯蚓、蚊幼虫和小鱼虾,它们所携带的细菌会导致鱼病。此外,中华鲟在池底游动,娇嫩的肚皮极易被擦伤。伤口虽然在显微镜下难以发现,但也容易感染。

2022年1月11日,中华鲟研究所三峡实验站珍稀鱼类养殖车间

朱欣回忆,1994年,研究所为准备研学活动,布置了玻璃缸鱼苗展区,幼鲟竟表现得很是活泼。很快,鱼苗从水桶、水盆、水泥池中“搬家”到玻璃缸,开始扭尾游动,努力长大。为了防止中华鲟娇嫩的肚皮被擦伤,朱欣和养殖人员降低了水缸中鱼苗的密度,又慢慢将水温升高,发现鱼苗们适应得更好,存活率更高了。

“十年禁渔”全面实施之后,长江干流中华鲟放流后的生存比例得到了大幅提升,入海比率从30%—40% 提高到现在的70% 左右。

“我们原以为将鱼苗生存的环境控制得跟自然环境一样,它们就能活下来,其实并不是的。这是一点一点试出来的,没有先例可循。”朱欣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在解决了水质、水温、鱼病、养殖设备等一系列问题后,中华鲟研究所在国内率先突破大规格幼鲟的培育技术,将规模化培育幼年中华鲟的成活率提高到70%以上。

不同于其他生物具有第二性征,中华鲟从出生到成年都不能从外形直接鉴别性别,这不利于人工养殖中华鲟的种群繁殖及放流性别比例调控。

“以前,只有成鱼才能通过穿刺的方式鉴定性别。”杜合军介绍,2020年,中华鲟研究所研究出DNA分子性别鉴定技术,对于刚出生的鱼,只需从身上刮一点体液或者剪鳍带,就能鉴别雌雄。

对于曲焕韬来说,圆口铜鱼是他这10年来“最深的牵挂”。曲焕韬所在的珍稀特有鱼类增殖放流站主要承担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长江鲟、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圆口铜鱼、岩原鲤等鱼类的研究保护和增殖放流工作。

“2021年之前,圆口铜鱼的规模化繁育进入了一个徘徊阶段,主要制约因素就是小瓜虫病。小瓜虫病传染性强且死亡率高,一旦暴发,短时间内会造成大批量死亡。”曲焕韬告诉《瞭望东方周刊》,通过反复的实验,综合运用环境调控和营养免疫相结合的技术手段,小瓜虫病的防治难题终于被解决了,近年来圆口铜鱼规模化繁育取得了实质性突破。

中华鲟研究所的展厅里,120多种长江特有珍稀鱼类蔚为壮观,杨菁介绍,这是全国收集驯养长江鱼类最多的一个展厅。“长江中的鱼类总共是400多种,它们构成了非常珍贵的长江鱼类活体种质资源库。”杨菁告诉《瞭望东方周刊》。

在中华鲟研究所宜昌三峡坝区长江珍稀鱼类保育中心养殖车间,中华鲟、长江鲟和其他鱼类在蓝色的大缸里自在畅游。朱欣说,每天都有专门的养殖工人投喂并监测它们的健康状况,每年都会给它们进行健康体检。

该保育中心于2020年正式投入使用。现在,保育中心人工繁育中华鲟的规模已突破了1万尾,其中,成熟和近成熟中华鲟有1000多尾,这里是鲟类家族的“诺亚方舟”。

03

长江江豚:从保护到共生

长江江豚是长江现存唯一的鲸豚类动物、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是长江生态的“晴雨表”。中国石化湖北石油为中华鲟、江豚畅快洄游“让路”,关闭了运营了63年的王家河码头,并改造成王家河江豚观测平台,成为市民观赏江豚的“网红”打卡点。为更好地集聚全社会的力量保护长江水生生物,此次湖北石油与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长江水产研究所、武汉白鱀豚保护基金会分别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联合开展对中华鲟、江豚等珍稀物种的共同保护行动,未来将开展江豚认养和命名活动,定期组织开展公众开放日、科教研学、中华鲟增殖放流等活动,助力万物共生、守护多样之美。

04

全球意义:从中国到世界

三峡集团在生物多样性保护方面的成就得到了国际认可。三峡集团“实施野生动植物迁地保护,守护长江流域生物多样性”案例入选首批能源转型促进生物多样性保护名录并获得授牌。三峡集团在生态保护方面采取了多项措施,包括迁地保护特有珍稀资源植物、人工繁育珍稀植物、放流长江鱼类等。截至目前,三峡集团已累计迁地保护特有珍稀资源植物2030种,人工繁育珍稀植物29万株,并放流长江鱼类2650万尾。这些努力为长江生物多样性的恢复做出了重要贡献。

三峡工程的生态保护实践,不仅为长江流域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更为全球大型水利工程的生态环境保护提供了宝贵经验。通过持续的科技创新和生态修复,三峡工程正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为建设美丽中国和推动全球生态文明建设作出更大贡献。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