铭文290字记录西周史,大克鼎展现青铜工艺巅峰
铭文290字记录西周史,大克鼎展现青铜工艺巅峰
大克鼎,作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不仅是西周中期的重要青铜器,更是一件承载着厚重历史与精湛工艺的国之重器。这件高93.1厘米、重201.5千克的青铜巨鼎,以其宏大的规模和精美的雕刻,吸引着每一位参观者的目光。然而,大克鼎的价值远不止于此,其内壁上290字的铭文,如同一部穿越时空的史书,为我们揭示了西周时期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生活。
铭文:历史的见证
大克鼎的铭文长达290字,分为两段,详细记录了周王对贵族“克”的册命和赏赐。这段铭文不仅展示了西周时期的书法艺术,更是一部珍贵的历史文献。它详细描述了克的家族背景、周王的任命内容以及赏赐的具体细节,为我们研究西周的政治制度、土地分封和官职体系提供了第一手资料。
艺术:工艺与美学的完美结合
大克鼎的造型设计体现了西周中期青铜器的典型风格。鼎口之上竖立双耳,底部三足已开始向西周晚期的兽蹄形演化,显得沉稳坚实。纹饰是三组对称的变体夔纹和宽阔的窃曲纹,线条雄浑流畅。这种设计不仅展现了古代工匠的精湛技艺,也体现了西周时期对礼制和秩序的追求。
传奇:从出土到守护
大克鼎的传奇故事始于1890年(清光绪十六年),在陕西扶风(今宝鸡市扶风县法门镇任村)的一次偶然发现。然而,这件国宝的真正传奇在于它的守护者——潘达于女士。潘达于是潘祖荫的孙媳,19岁嫁入潘家,丈夫在婚后3个月即去世,她抚幼养老,掌管门户,更在60多年间当起庞大家传收藏的瘦小守护人。
抗战时,潘达于请家人和两个木匠师傅帮忙,连夜把克鼎、盂鼎和一批青铜器装箱深藏到屋子底下,书画和小件古董三十几箱藏进夹壁。城陷后,她家前后闯进7批日本强盗,一遍遍搜刮,财产什物损失殆尽,连日军司令松井都查问潘家收藏,却到底没有发现踪迹。
抗战胜利后,宝藏再次“出土”。潘达于把它们藏在一间屋里,用旧家具破杂物覆盖,再将整进房屋钉断,既不住人也不走人,直到解放之后。
文化:传承与意义
大克鼎不仅是研究西周历史的重要实物资料,也是中国青铜器艺术的杰出代表。它见证了中国古代礼制文化的兴盛,体现了中华民族对礼仪和秩序的尊崇。作为上海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大克鼎不仅是一件文物,更是一段历史的见证,一种文化的传承。
如今,大克鼎静静地陈列在上海博物馆的展厅中,向每一位参观者诉说着它的传奇故事。它不仅是上海博物馆的骄傲,更是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瑰宝,提醒着我们珍惜和传承这份宝贵的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