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曲菌降脂功效获认可,但安全风险不容忽视
红曲菌降脂功效获认可,但安全风险不容忽视
心血管疾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其中高血脂是心血管疾病的重要风险因素。近年来,红曲菌作为一种天然降脂物质,因其显著的降脂效果和良好的安全性,受到广泛关注。然而,红曲菌在心血管疾病预防中的应用仍存在一些争议和风险。
红曲菌的降脂效果与心血管疾病预防
红曲菌(Monascus purpureus)是一种传统发酵食品,主要通过发酵大米等谷物制成。早在1979年,日本学者就从红曲霉的培养物中分离出一种名为莫纳可林K(Monacolin K)的化学成分,发现其能显著抑制体内胆固醇合成。莫纳可林K与他汀类降脂药的主要成分洛伐他汀(Lovastatin)具有相同的化学结构,能够有效降低总胆固醇(TC)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
研究表明,红曲菌不仅能够降低血脂,还具有抗氧化、抗炎、改善内皮功能等多重心血管保护作用。这些特性使其成为心血管疾病预防的理想选择。在中国,红曲菌提取物制剂如血脂康已被广泛用于高脂血症的治疗,并显示出良好的临床效果。
安全性问题不容忽视
尽管红曲菌具有显著的降脂效果,但其安全性问题仍需引起高度重视。2024年3月,日本小林制药公司生产的含红曲成分保健品导致166人住院,5人死亡,引发了全球对红曲菌安全性的关注。经检测,涉事产品中发现了软毛青霉酸,这是一种由青霉菌产生的天然化合物,具有肾毒性和致癌性。
这一事件暴露出红曲菌产品在生产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风险。红曲菌在发酵过程中容易受到其他微生物的污染,产生有害物质。此外,红曲菌中含有的洛伐他汀虽然有降胆固醇的作用,但过量摄入也可能带来健康风险。因此,红曲菌产品的质量控制和安全性监测至关重要。
理性对待红曲菌产品
面对红曲菌的降脂效果和安全性问题,消费者应理性对待红曲菌产品。红曲菌并非万能神药,其功效和安全性都需要科学的验证和合理的使用。在选择红曲菌相关产品时,应谨慎对待市场上的夸大宣传,关注产品的安全性和科学依据,理性消费。
中国农业大学食品科学与营养工程学院博士生导师朱毅表示,日本对“功能性标示食品”准入宽松。相比较我国是注册制与备案制相结合,既抓面,又抓点,监管更严格。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教授曹雁平也表示,红曲在我国有上千年的使用历史,可以分为酿造红曲、色素红曲和功能红曲。作为食用色素,其使用范围非常广泛。我国相关标准已经把红曲米、红曲红中的桔青霉素和黄曲霉素进行了严格的限量,含量的限制经过了安全评估,在规定范围内的使用不会对人体造成危害。消费者无需过度担心食品中用于着色的红曲成分。
红曲菌作为一种具有降脂效果的天然物质,在心血管疾病预防中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然而,其安全性问题不容忽视,需要通过严格的生产控制和质量检测来确保产品的安全性。消费者在使用红曲菌相关产品时,应理性对待,关注产品的安全性和科学依据,遵循医生或专业人士的建议,合理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