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民政部数据:上半年结婚登记同比减少50万对,耶鲁教授揭示中国婚恋观变迁

创作时间:
2025-01-22 07:53:07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民政部数据:上半年结婚登记同比减少50万对,耶鲁教授揭示中国婚恋观变迁

民政部近日发布的2024年二季度民政统计数据引发社会关注:今年上半年全国结婚登记对数仅为343万对,与去年同期相比减少近50万对,预计全年结婚登记对数可能创1980年以来新低。这一数据背后,折射出中国年轻人婚恋观念的深刻变化。耶鲁大学社会学系荣休教授戴慧思通过长期田野调查,揭示了中国城市年轻人婚恋行为的结构性变化。

当代婚姻与性解绑,被视为商业合作伙伴关系

戴慧思在耶鲁大学社会学系任教40年,专注于中国消费社会、城市化、家庭与婚姻的研究。她观察到,中国婚姻法的变化深刻影响了人们的婚恋观念。2003年起,离婚不再需要雇主许可;2011年婚姻法《司法解释三》则强调了父母与子女之间的血亲原则,保护私人财产。这些变化使得婚姻制度在很大程度上被私有化,人们开始将婚姻看作一种商业合作关系。

2014年,戴慧思注意到中国特有的“忠诚协议”现象:结婚双方约定,若一方不忠需支付赔偿。这反映出婚姻被视为一种契约关系。她2019年的研究进一步发现,上海年轻人在选择结婚对象时,比1950年代的同龄人更依赖父母的意见。

不婚接受度提高,男性更相信“一生一世一双人”

2023年秋,戴慧思再次访问北京与上海,她观察到,就业压力、性别失衡、职场歧视等因素,都对年轻人的婚姻决策产生了影响。同时,离婚冷静期等法律措施也让一部分年轻人对婚姻望而却步。

有趣的是,一项微信调查显示,44.4%的受访男性相信能投身一段持续终身的亲密关系,而受访女性中这一比例仅为30.4%。戴慧思认为,这反映出在当前社会环境下,男性比女性更倾向于支持传统的婚恋规范。

在长达45年的田野调查中,戴慧思见证了中国社会的巨大变迁。她指出,随着生育率下降,国家可能会再次试图干预私人生活,但人们的私人选择意识已经觉醒,“私人领域比人们预期得更加强健。”

本文原文来自搜狐新闻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