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一斤比内地重105克,背后藏着百年历史故事
香港一斤比内地重105克,背后藏着百年历史故事
你知道吗?香港的一斤和内地的一斤,克数竟然是不一样的!在大陆的各个地方,一斤就等于500g,这也是所有人的共识,不管上没上过学的都会知道。然而,如果你去过香港,就会惊讶的发现,在那边不管是买菜还是买啥,就连那里的电子秤,显示的一斤都是605克!这究竟是为什么?香港又为什么没有和大陆统一度量衡?
从“半斤八两”说起
香港的一斤之所以是605克,这还要从我们耳熟能详的成语“半斤八两”说起。
我们都知道半斤明明是5两,可为什么会有半斤八两这个成语呢?
这是因为在古代啊,其实一斤是16两,而一两呢,差不多就是37.8克那么重。这么一来,一斤的总重量就是16乘以37.8克,算出来大概是604.8克,为了方便,大家干脆将它标准化为605克了。并且在香港那边,这个标准还挺有特色的,管这叫“大斤”。
这一标准一直延用到了清朝,并且在清朝这一计量制度得到了官方的确认。清政府明确的进行规定,一斤就是16两,每一两约37.8克,这样一来,清朝时期全国各地量东西的标准就都一样了。而香港在那时候也是中国的一部分,也就跟着使用这个制度,这种计量方式不仅在日常生活中广泛使用,还深深影响了商业贸易和民间习俗。
然而,历史的转折发生在19世纪中叶,此时的香港被割让给英国,开始了长达百年的殖民统治。
尽管英国带来了西方的文化和制度,但在度量衡方面,香港却并未完全接受英国的体系。之所以会这样,在背后,既有我们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也有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自豪。
彼时的香港人坚持使用从老祖宗延用的度量衡标准,以此表明自己并未被完全同化,依然保持着中华文化的根脉。
为什么新中国成立后,大陆与国际接轨统一度量衡,香港却没有呢?
新中国度量衡改革与香港的坚持
到了20世纪中期,新中国成立后,闭关锁国这一套明显已经落时了,只有开放与国际接轨才是发展的硬道理。于是乎,为了让国家与他国之间的买卖能够顺畅进行,跟国际接轨,我们就开始改革以前的那些老规矩,而度量衡便是其中一种。
到了1959年,我国明确规定,一斤的重量定为500克,这样一来,国内外的买卖计量就变得方便多了。可是彼时的香港那边,他们就没赶上大陆改革度量衡的好时候。因为在那时候,香港还在英国人的管辖下,基本算是和大陆脱离了,因此,香港那边的度量衡上还是用的清朝时候的老规矩,一斤605克没跟着改。
如今的香港早已回归祖国的怀抱,但为什么还是没有将度量衡给统一了呢?
香港回归后的度量衡选择
1997年,香港回到了祖国的大家庭,但是在度量衡这方面,香港并没有急着跟大陆的标准统一起来,其实这里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就是因为香港的国际地位,它作为为国际金融中心和贸易枢纽,经过香港的买卖可谓是多的数不胜数。
而一斤605克的这个标准,在香港这么多年做买卖的过程中,已经深入人心,并且长期使用,如果贸然改变度量衡标准,可能会对香港的国际贸易产生不利影响。你想啊,这都用了上百年了,香港那边儿的商业合同啊、贸易单子啊,都是用的老一套的度量衡。现在突然间改成500克一斤,那基本上全乱套了,需要重新签多少合同,改多少账本啊?这其中的麻烦和成本,谁来负责呢?
所以啊,香港那边儿也不愿意就这么轻易地改掉他们用惯了的这个标准。
其次,说起来,香港的“大斤”,在文化上它就像是繁体字、传统的舞狮表演一样,变成了香港文化里头一个特有的标志。而香港人对自己的历史、文化那可是有着很深的感情和认同感的,他们可不愿意就这么轻易地丢掉这个已经传了好几百年的文化符号,毕竟它也代表着香港的历史和文化特色。
它也是香港人自我认同的一部分,让大家觉得自己就是这个地方的人,有着独特的一份归属感。所以啊,要是想把香港的这个度量标准给改了,那可不是简简单单地换个数字那么简单。这简直就是对香港传统文化的一个大挑战,这其中的难度和复杂性,不是一般的大。
结语
不过虽然香港的一斤跟大陆的不太一样,但这并不影响它成为香港特有的一种文化标志。
走在香港的街头巷尾,不论你是去买水果、蔬菜还是别的啥东西,都能感觉到这种独特的度量衡带来的方便和亲切。对于香港人来说,“大斤”可不只是一个重量单位那么简单,它更像是他们文化认同和身份的一个象征。
虽然说如今是全球化的世界,各个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文化交流、融合也越来越多,但这可不意味着就得把自己的老历史、老传统给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