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花菜:优质牧草兼绿肥,兼具药用价值
金花菜:优质牧草兼绿肥,兼具药用价值
金花菜(Medicago hispida Gaertn.),又名南苜蓿、黄花苜蓿、肥田草,是一种重要的牧草和绿肥作物。本文将详细介绍金花菜的形态特征、地理分布、生态特征、饲用价值及栽培要点,帮助读者全面了解这种植物。
基本信息
- 种中文名:金花菜
- 种拉丁名:Medicago hispida Gaertn.
- 种别名:南苜蓿、黄花苜蓿、肥田草
- 科中文名:豆科
- 科拉丁名:Leguminosae
形态特征
金花菜为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株高30-100厘米。主根细小而侧根发达,根系主要分布在15厘米以上的表土层内,深可达85厘米左右,根上有圆形肉红色根瘤。茎直立或匍匐,略呈方形,无毛。三出羽状复叶,小叶倒心脏形或宽倒卵形,长1-2.5厘米,宽0.7-2厘米,尖端钝圆或稍凹,基部楔形,叶缘上部有锯齿,上面浓绿色,无毛,下面淡绿色,有毛;托叶卵形,有细裂齿。总状花序腋生,具花2-8朵;花导钟状;花冠黄色。荚果螺旋形,通常卷曲2-3圈,边缘有疏刺,刺端钩状,含种子3-7粒;种子肾形,黄色或黄褐色。
地理分布
金花菜在我国江苏、浙江、四川等省栽培面积较大,湖北、湖南、江西、福建和台湾等省也有栽培;原产地在印度。
生态特征
金花菜喜温暖湿润气候,种子发芽的最适温度为20℃左右,在这种温度条件下,不带壳种子5-6天出苗,带壳种子因吸水缓慢,需10天左右才能出苗。幼苗在-3℃受冻害,-6℃大部死亡,生长期间在-10--12℃也会受冻。耐湿性次于紫云英,但对土壤适应范围比紫云英广,一般排水良好的粘土和红壤都能较好地生长,但以排水良好的沙壤土和壤土生长最好。耐碱性强于紫云英,土壤pH5.5-8.5,含氯盐0.2%以下也能较好生长。金花菜一般有6片真叶时开始分枝,大部分校在秋季完成,冬季分枝较少,次年3月中旬茎伸长后逐渐停止。植株地上部在初花盛花期生长最快,初花期在3月下旬至4月中旬,盛花期在4月上旬至4月下旬,种子成熟于5月下旬至6月上旬,全生育期约240天左右。种子千粒重为2.5-3.2克。
饲用价值
金花菜适口性很好,猪、牛、羊、家禽等都喜食,在四川等省主要是制成干草粉喂猪,效果很好。它在不同生长时期,营养成分含量也是不同的,据原华东农业科学研究所分析,其营养成分如表85-1。又根据四川农学院饲养教研室分析,其营养成分如表85-2。消化能、代谢能及有机物质消化率如表85-3。金花菜一般亩产鲜草3000-3500公斤,高者可达5000公斤以上,既可作家畜饲料,也可作绿肥。鲜草主要利用时期是在4-5月,如制成干草粉或青贮料,家畜全年均可利用。金花菜草质柔嫩,粗纤维含量低,蛋白质含量高,是品质优良的栽培牧草。
栽培要点
金花菜一般播种前为9月上旬至10月上旬,播种过迟产量不高。每亩播种带荚种子5公斤或去荚种子1-1.5公斤,留种田可适当减少播量。在晚稻田中宜在水稻收获之前进行套种,中稻田宜在水稻收获后耕翻整地进行撒播、条播或点播。浸种24小时,然后拌磷肥播种,这不仅可以提高发芽率,对幼苗生长和根瘤菌的繁殖也极为有利。在播种时要求土壤湿润,而在整个生育期中要求无积水。排水不良时,植株生长缓慢,分枝少,产量低,特别是我国南方雨水较多,更应做好田间排水工作。作青饲料多在盛花期刈割,最迟不超过初荚期。留种田不宜刈,否则结荚减少,影响种子产量,收种时待荚果有60-70%变黄褐色或黑色时即可收割,每亩可收带荚种子100-150公斤。金花菜病虫害较少。如发现菌核病、立枯病、炭疽病可用800倍的句“401”液或50倍明矾液或1%波尔多液喷雾防治,也可用草木炭5份与石灰1份混撒防治;蚜虫和蓟马等可用1000-1500倍乐果喷雾防治。
药用价值
金花菜全草可入药,味甘微涩,性平。具有清热、止血的功效。可用于治疗大肠下血、痢疾等症。具体用法如下:
- 治大肠下血:金花菜五钱。煎水服。
- 治痢疾:金花菜五钱,煎水服。
【出处】 《贵州草药》
【拼音名】 Jīn Huā Cài
【来源】 为豆科植物细叶百脉根的全草。夏、秋采收。
【原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2~30厘米。茎丛生,有棱,疏被白色柔毛。羽状复叶互生,小叶5枚,基部2小叶较顶端3小叶为小,顶端小叶倒披针形,长5~17毫米,宽2~5毫米,先端短尖,基部横形,全缘,两面脉上疏被细长白柔毛。花1~3朵生于枝顶,排列成伞形花序,具叶状总苞;花萼宽钟形,萼齿狭三角形,外面有长硬毛;花冠黄色,旗瓣长约6.5毫米,顶端圆形,基部楔形,龙骨瓣与翼瓣几等长,荚果圆柱形,长1.5~2.5厘米,成熟时二瓣裂,有种子多数。花果期6~9月。
【生境分布】 分布新疆、甘肃、陕西、贵州等地。
【性味】 甘微涩,平。
【功能主治】 清热,止血。
【附方】 ①治大肠下血:金花菜五钱。煎水服。 ②治痢疾:金花菜五钱,煎水服。
【摘录】 《中国辞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