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静蕾50岁如少女:退出娱乐圈后的洒脱人生
徐静蕾50岁如少女:退出娱乐圈后的洒脱人生
在波云诡谲的娱乐圈里,徐静蕾是一个独特的存在。她身处江湖之外,却稳坐话题之巅。近日,久未露面的她登上热搜,原因是她一组近照曝光,状态灵动,有如少女。
要知道,徐静蕾已经50岁了。但毫无疲态,元气满满,脸颊紧致有光。身材也好,纤瘦有力,充满生机,没有丝毫年龄感。
她像个孩子一样,欢呼雀跃,尽情开怀。动作与姿态,都舒展自在,和多年前没什么不同。
仿佛岁月流淌,光阴过隙,却从未在她身上留下痕迹。
徐静蕾经常说:“我这一辈子就玩过去吧。”游戏人间,不务正业。当内娱女星在烂剧、烂片、烂事、烂人里拼命扑腾时,徐静蕾挥挥手,退隐娱乐圈,逍遥快活,自成一景。
要么约上三五好友围炉而坐,小试新茶。
打打高尔夫。
全世界旅行。
打打球;
聚聚会。
摘摘水果。
要么在家里,写写字,绘山水小景。
做做衣服。
制手工包。
每项爱好,都被她做成了专业。信手拈来,有模有样,完全让人忘记,她也是混迹娱乐圈的人。
当然,她的洒脱和生猛,不止于此。2017年3月1日,她携新作《绑架者》亮相发布会。好巧不巧,与《金刚狼3》《捉妖记2》撞期。她索性取消发布会,还在现场支了张桌子,与白百何、黄立行、明道三位主演,打了一上午麻将。叼着烟,翘着二郎腿,爱咋咋地的模样,让人苦笑不得。
很多人都羡慕徐静蕾——感情上,想爱就爱;事业里,随心所欲。像一匹驰骋于天地间的野马,自由、洒脱,不被任何事所裹挟。
提到小时候,徐静蕾说得最多的一个字,是“惨”。父亲是典型的“虎爸”,对她实施的教育是军事化管理。从上小学起,她的生活就被设置得明明白白,毫厘不差。每天必做的事,包括但不限于晨跑、学英语、写日记、背唐诗、读范文、临摹字帖等。晨跑时间不足20分钟,不行;毛笔字写得不好,也不行。一旦悖逆,棍棒伺候。这种被掌控的阴影,笼罩了徐静蕾多年。哪怕现如今提笔写字时,父亲站在旁边,手也会不自觉哆嗦。除此之外,穿什么衣服,也在父亲的监管之下。有一次,她穿了件好看的新衣服,父亲看到后,勃然大怒,一连训了她好几天,说她没把心思放在学习上。做什么,怎么做,全由父亲安排。哪怕进入青春期,也不敢冒出一丝逆反苗头。
1992年,徐静蕾在阴差阳错之下,考入北京电影学院表演系。耳边没了“不许、不能、必须”的声音,压抑多年的叛逆终于生根发芽,破土而出。她开始逃课、喝酒,组乐队玩摇滚,吞云吐雾学抽烟,和北京城里的混子打交道。“太想要自由了,甚至矫枉过正地要求自由。总感觉必须要干点坏事儿,完全是为了叛逆而叛逆。”
1996年,在王朔的力荐下,徐静蕾得到了出演《一场风花雪月的事》的机会。演的角色,还是女一号“警花吕月月”。当时,徐静蕾只是个初出茅庐的新人,一没资历,二没经验。得此良机,理应珍惜。但徐静蕾,偏对着干。在片场拍摄时,导演赵宝刚总习惯叮嘱她。“记住,你必须得好好演。”她一听“必须”这俩字,火就上来了。耷着腿,梗着脖子,一副你能奈我何的模样:“我好好演能怎么样?不好好演又能怎么样?”
《一场风花雪月的事》播出后,反响热烈。徐静蕾一跃成为“京圈宠儿”,屡获名导垂青,邀约如潮涌来。她相继出演《爱情麻辣烫》《将爱情进行到底》。短短几年,火遍大江南北,被评为“四小花旦”之一。不怕无人识,只怕众人捧。风头正盛时,徐静蕾却“出逃”了。在她看来,演员就像橱窗里的陈列品。整日顶着镁光灯,走红毯、参加活动、保持曝光率。她厌倦这种生活。于是,潇洒转身,当起了导演。2002年到2011年,徐静蕾游刃于文艺片与商业片之间,先后执导了《我的爸爸》《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梦想照进现实》《杜拉拉升职记》《亲密敌人》五部片子,成功在导演界站稳脚跟。
然而,当你等着她施展拳脚,亮出更大的招时,她又突然撂下一句:“我不陪你们玩儿了。”拍完《亲密敌人》之后,徐静蕾赴美深造,一口气给员工放了两年的带薪假。粉丝怒其不争,纷纷隔空喊话,替她捶胸顿足。她也只是淡淡地回复一句:“千万别期待我,叫我必须这样,必须那样,我的梦想,就是做个杂家。”
你看,徐静蕾活得就是如此轻盈。弓弦拉到顶,她索性放弃。不追不赶,游戏人间,任由心性野蛮生长。一如她的微博简介:“游民,偶尔工作狂。”如果说,她初期所追寻的自由,是对童年的补偿。那么现如今,则是随心随性的选择。
从19岁开始,她的身边就没断过男友。她要的不是人头数,要的是任何时候,都有选择的自由。可生,可丁克,主动权在我。谁也奈何不得,谁也绑架不了。
而她本人最大的愿望,竟然是——“想去佛罗伦萨的烹饪班,学做意大利菜。以及一年之内,做出365个手工包。”她向着自由而生,也将把自由进行到底。一如她笔下的狂草书法——纵而不散,逸而能收,潇洒江湖,不问朝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