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产研院: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实践
江苏产研院:科技成果转化的创新实践
2013年,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江苏产研院”)应运而生,肩负着科技体制改革“试验田”的重任。作为全国首家改革试点单位,江苏产研院以独特的创新机制和卓越的成果转化能力,成功推动了数千项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市场,为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团队控股”模式:激发科研人员创业热情
江苏产研院的“团队控股”模式是其最具创新性的制度设计之一。这一模式的核心是在建立新型研发机构时,由科研团队控股,地方政府和产研院则以小股东的身份参与。这种股权结构设计,从根本上解决了科研人员在成果转化中的动力问题。
以苏州汉骅半导体有限公司为例,该公司专注于氮化镓射频材料技术,这是5G/6G通信和卫星通信等领域的关键核心技术。在江苏产研院的支持下,公司建成了年产能约30万片的高端氮化镓材料量产产线,成为目前国内最大的GaN材料生产基地。这一成就的背后,正是“团队控股”模式的功劳。通过这一模式,科研团队不仅获得了充分的自主权,还能够分享成果转化带来的收益,极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创业热情和创新动力。
“项目经理”制度:精准对接市场需求
江苏产研院的“项目经理”制度,是其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另一大创新。这一制度的核心是聘请具有产业背景和市场经验的专家担任项目经理,负责引进和孵化科研项目。项目经理不仅要评估项目的市场潜力,还要整合资源、搭建团队、完善方案,确保项目能够顺利实现产业化。
中国科学院院士朱美芳就是这一制度的受益者。作为纤维材料领域的专家,朱美芳被聘为江苏产研院的项目经理,领衔筹建先进功能纤维与应用技术研究所。在江苏产研院的支持下,朱美芳团队先后调研了近50家纤维行业的上下游企业,充分了解行业痛点,明确了研究所的定位目标。经过几年的努力,该研究所已具备了差别化与功能化纤维、生物绿色纤维和智能纤维等全链条研发能力,为数十家企业提供技术开发和服务。朱美芳也成功实现了从“科学家”到“创业者”的转变。
“企业联合创新中心”:打通产学研合作壁垒
为了进一步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江苏产研院创新性地建立了“企业联合创新中心”。这一模式的核心是与龙头企业共建研发平台,将企业的技术需求与科研机构的研发能力直接对接,实现精准匹配。
艾玮得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发展历程,生动诠释了这一模式的优势。该公司专注于太空人体研究,其相关研究成果成功入选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发布的《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年)“太空人体研究七大进展”。这一成就的背后,是江苏产研院与企业紧密合作的结果。通过“企业联合创新中心”,江苏产研院不仅为企业提供了技术支持,还帮助其整合了国内外的科研资源,加速了科技成果的转化和应用。
成效显著:从“试验田”到“丰产田”
经过11年的发展,江苏产研院已经从一块“试验田”变成了“丰产田”。据统计,江苏产研院旗下拥有80余家不同领域的专业研究所,孵化企业超过1400家,对接的技术合同近900项。这些数据充分展示了江苏产研院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江苏产研院的成功经验,不仅为其他地区的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提供了宝贵的借鉴,也为我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注入了新的动力。随着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江苏产研院将继续发挥其“试验田”的作用,为我国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