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小白 wenxiaobai
资讯
历史
科技
环境与自然
成长
游戏
财经
文学与艺术
美食
健康
家居
文化
情感
汽车
三农
军事
旅行
运动
教育
生活
星座命理

响堂山石窟现9座北齐洞窟,开创“三教合一”先河

创作时间:
2025-01-21 18:56:25
作者:
@小白创作中心

响堂山石窟现9座北齐洞窟,开创“三教合一”先河

响堂山石窟,这座被誉为“中国第五大石窟群”和“中国三大皇家石窟之一”的佛教艺术宝库,静静地矗立在河北省邯郸市峰峰矿区的太行山余脉上。它不仅承载着北魏、东魏、北齐时期的辉煌历史,还展现了中国古代石刻艺术的巅峰。响堂山石窟以其独特的回音效果闻名,被誉为“响堂”,是古代皇家佛教文化的珍贵遗产。

01

皇家背景与历史渊源

响堂山石窟的开凿始于北齐文宣帝高洋的诏令。据金代正隆四年《重修三世佛殿记》石碑记载,高洋常自邺都诣晋阳,往来山下,见数百圣僧行道,遂开三石室,刻诸尊像。北响堂山石窟始建于东魏末期,主体工程完成于北齐,历经隋、唐、宋、明、清、民国历代续凿与修缮。现存9座洞窟,其中大佛洞规模最大,装饰最为华美。大佛洞分为前后二室,整体为中心塔柱庙窟形制,进深13.3米,宽13米,高11.4米。正面为释迦牟尼坐像,通座高5米,造型匀称,庄重敦厚,为响堂山石窟群中最大的造像。其背浮雕火焰、忍冬纹七条火龙穿插其间,雕刻精巧,装饰华丽,为北齐杰出佛教造像艺术的代表之作。

02

艺术特色与代表作品

响堂山石窟是北朝末期佛教造像艺术的巅峰之作,保留了早期佛教的造像特征,创造了被称作“北齐模式”的新表现形式,体现了民族与宗教融合的时代背景,因此是我国石窟雕刻艺术发展史上从大同云冈石窟到洛阳龙门石窟过渡阶段的重要实例。北响堂山计有洞窟9座,从左到右依次为:大业洞、刻经洞、二佛洞、释迎洞、嘉靖洞、无名洞、大佛洞和两个无名洞。其中大佛洞规模与名声最大,装饰也最为华美,以至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在其名著《中国通史》中盛赞道:“北响堂石窟大佛洞可以与龙门石窟宾阳洞,巩县第五窟以及云冈各大窟相媲美。”

北响堂山石窟也反映了南北朝民族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背景。“三教窟”即为一大范例。窟内正中为释迦摩尼佛祖,左为老子,右为孔子,是我国北方中古时期思想文化“三教合流”的生动表现,反映了南北朝末期西来的佛教与本土儒家思想及道教的融洽共存,直接体现了中华民族与中华文明的包容性特征。

南响堂山石窟分上下两层,共七个洞窟。一层有两个洞窟,即华严洞和般若洞;二层有五个洞窟,从南至北依次为空洞、阿弥陀洞、释迦洞、力士洞、千佛洞,其中以华严洞规模最大。南响堂山是北齐末年由权臣高阿那肱为了讨好崇信佛教的北齐皇室所开凿,因其属于私人之举,所以南响堂山石窟在规模上远不如北响堂山,不过就精美多彩的细节而言,南响堂山丝毫不逊色于北响堂山。

作为南响堂山规模最大的一窟,华严洞还是整个响堂山造像群中主龛造像保存最为完好的一窟,现存主像之佛头是北齐原物,细眉长目,双眼微闭,表情柔和宁静、生动自然,堪称北朝佛教造像艺术的极致之作。华严洞内部墙壁上刻有《大方广佛华严经》,刀法洗练、意蕴悠远、是北朝书法的精品,受到海内外学者的高度评价。

03

保护与研究现状

新中国成立初期,考古队对石窟进行过勘察,无意中发现有几只鸽子飞到了北洞顶部的佛龛上,然后一转眼的工夫,鸽子就不见了,由此发现了一个佛龛背后的空洞。空空如也的洞穴既没有棺椁,也没有任何的陪葬品。这个小室的存在,与《资治通鉴》的记载似乎形成了一个“完美”的闭环。尽管《资治通鉴》所记,极具传奇色彩,但因为符合曹魏以来“秘藏”的风俗,因此在相当长一段时间,北洞为高欢虚冢的说法被学术界多数人所接受。

然而,仔细思考“崖墓说”却又有诸多不合理之处,不少学者对此说法提出质疑。山东大学考古学院教授唐仲明就曾撰文说,《资治通鉴》高欢葬于鼓山石窟之说为孤证。例如,二十四史之《北史》只记高欢“葬于邺西北漳水之西”。而且既然齐亡之后,石匠之子就剖石取金而逃,说明这个秘藏已经不再是秘藏了。但后世之人,仍然没有把石窟与高欢陵墓联系在一起。如唐代的《元和郡县图志》记载“高齐神武皇帝陵,在(滏阳)县南三里”。相比之下,《资治通鉴》成书在宋代,时代更晚,记载又过于传奇,不知其所据为何。

从时间和工程技术难度的角度看,北洞为高欢陵墓也不大可能。根据正史记载,高欢在547年玉璧之战后忧愤而亡,从去世到下葬,中间仅隔八个月。在一年内为高欢下葬而开凿如此巨大的石窟,显然不可能完成。赵立春告诉《中国新闻周刊》,业内专门针对石窟寺的开凿做过研究估算,以一千五百年前的技术手段,开凿一座与北响堂大佛洞差不多体量的大型洞窟,最少需要五年,这五年还不能兵荒马乱,必须是太平盛世,这在高欢去世战争频发的东魏末期,不可能实现。

何况,大佛洞中心柱南侧顶部的洞穴面积非常有限,长3.43米、宽1.28米,这样狭小的空间,即便只放一具单棺也相当局促,难以想象以高欢献武王的身份,用如此低规模葬具的可能性。更不要说在石窟中心柱一侧的狭小空间内,将一具单棺平地举升至十多米高度,再横向放入小室,难度也相当之高。

1978年,距离响堂山石窟约50公里的磁县曾发掘茹茹公主墓,茹茹公主是高欢的儿媳,在其墓葬中出土的墓志除了说明茹茹公主的生平外,还记录了一个十分重要的信息:“葬于釜水之阴,齐献武王之茔内”,指明茹茹公主葬在高欢陵营以内。随后,考古队员们果然在公主墓西南方向300米的位置,发现了依然高大的一座“封土”。虽然这座大墓至今尚未发掘,但赵立春认为,这很可能是真正的齐献武王高欢墓。

从18岁进入考古学科40年,如今赵立春忍

04

文化价值与意义

响堂山石窟作为“中国三大皇家石窟之一”,其文化价值和意义不言而喻。它不仅是佛教艺术的瑰宝,也是研究南北朝时期历史、文化、艺术的重要实物资料。响堂山石窟的“北齐造像模式”开创了新的艺术方向,影响了隋唐时期的雕塑艺术,是中国石窟艺术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近年来,响堂山石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游客和学者前来探访,成为了邯郸市一张闪亮的文化名片。

© 2023 北京元石科技有限公司 ◎ 京公网安备 11010802042949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