横州伏波庙:千年古刹承载马援功绩与王阳明奇遇
横州伏波庙:千年古刹承载马援功绩与王阳明奇遇
冬日的阳光透过云层,洒在横州伏波庙的琉璃瓦上,为这座千年古刹披上了一层金色的光辉。这座始建于东汉时期的庙宇,历经沧桑,见证了横州的千年历史变迁。作为中国现存最古老、规模最大、保持最完好的马援纪念地之一,伏波庙不仅是横州的重要文化遗产,更是广西人民对东汉名将马援崇敬和怀念的见证。
王阳明的奇遇:42年后的重逢
横州伏波庙与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有着不解之缘。据史料记载,王阳明15岁时曾梦中拜谒伏波庙,并作下一首七绝:
卷甲归来马伏波,
早年兵法鬓毛皤。
云埋铜柱雷轰折,
六字铭文尚不磨。
42年后,王阳明奉命平定广西思田之乱,途经横州时,意外地在郁江岸边见到了梦中的伏波庙。他即命停船登岸,拜谒伏波庙,发现现实场景与42年前的梦境完全相同,不禁感慨万千。他在诗序中写道:“此予十五岁时梦中所作。今拜伏波祠下,宛如梦中。兹行殆有不偶然者,因识其事于此。”
千年古刹:规模宏大的建筑艺术
伏波庙位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横县县城以东35公里处的云表镇站圩村郁江北岸,北距云表镇政府14公里,西距站圩村3公里。庙宇背倚葱郁乌蛮山,面朝碧绿郁江水,远眺满目苍翠,静水微澜,是横州古八景之一的“乌蛮积翠”。
庙宇占地1400多平方米,是广西仅存的5座明代木构架建筑之一,也是横州市唯一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庙宇主体建筑的砖墙结构长度、通面宽、进添、明间、次间的内空尺寸,与东汉建宁年间使用的长度单位相吻合,这表明庙宇可能始建于东汉建宁年间(公元170年左右),距今已有1300多年的历史。
伏波庙的建筑风格古朴典雅,大庙的主体复以琉璃红瓦,房脊配以彩陶飞龙点缀,四周青砖雕柱,雕刻精美。左右回廊的梁柱风格与主殿相同,其中的砖雕和彩陶,人物栩栩如生。庙宇的瓦顶无论春夏秋冬都不落树叶,这是因为古代工匠巧妙地利用地形设计的结果。庙宇的屋架结构,梁、枋、斗拱、雀替、门簪、天栩等都达到了功能和艺术相谐调的统一。
伏波庙最突出的艺术珍品是浮雕,在檩柱、须弥座、踏跺石、过梁、夹插石、什锦窗的石、木器上,浮雕着各种姿态的石人像、石狮、鸟、鱼、花、草等等,雕像深浅相宜,栩栩如生。大殿正中,是一身战甲装束的马援彩色塑像,殿廓四周墙壁上的壁画,是距今70多年前的民国2年(1913年)重新润色。“投军图”、“竹林七贤”、“醉翁钓鱼图”等造形逼真。
马援将军:平定叛乱、兴修水利的功勋
伏波庙是为纪念东汉伏波将军马援而建。东汉建武十七年(公元41年),交趾(今越南)太守依法处决了诗索,诗索之妻徵侧及妹徵贰起兵反叛,攻占郡城,九真、、合浦“蛮夷”起而响应,攻掠岭外六十余城,徵侧自立为王。于是,光武帝拜马援为伏波将军南下征伐。建武十八年(公元43年)春,大军到了浪泊,大破二徵,斩首数千级,降者万余人。马援追二徵至于禁溪,依次击败之,其众离散。次年正月,斩杀徵侧、徵贰,传首洛阳。马援受封为新息侯,食邑三千户,犒劳军士。
马援不仅是一位军事家,还是一位水利专家。他在行军过程中,为郡县治城郭,穿渠灌溉,以利其民,并将先进的中原农耕文化带入岭南,推动当地的社会经济发展。《后汉书·马援列传》云:“自后骆越奉行马将军故事云”。
庙会盛典:传承千年的民俗文化
伏波庙不仅是纪念马援的祠堂,更是横州民俗文化的重要载体。每年农历四月十四日是马援的诞辰日,上至左右江,下至珠江口,一般农家船民,数万人都会不远千里来参加庙会。庙会期间,各族群众在一起舞龙舞狮舞麒麟,山歌对唱,热闹非凡。2007年,伏波庙会被列入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冬日探秘:宁静而神秘的游览体验
冬季是游览伏波庙的最佳时节。此时,游客较少,可以享受更加宁静的参观体验。冬日的阳光洒在庙宇的红墙上,映照出岁月的痕迹。庙宇背倚葱郁乌蛮山,面朝碧绿郁江水,远眺满目苍翠,静水微澜,构成一幅美丽的山水画卷。庙门廊柱上的楹联“圣德照滩心功崇汉室,神威垂岭徼绩隆云台”在阳光下熠熠生辉,仿佛在诉说着马援的丰功伟绩。
站在庙前,可以欣赏到郁江的壮美景色。江面上偶尔有船只经过,船头燃香鸣炮,既为祭拜将军,也为祈求平安。千百年来,这一习俗从未改变。庙宇的瓦顶在冬日的阳光下闪耀着金色的光芒,仿佛在诉说着千年的沧桑。
横州伏波庙,这座见证了横州千年历史变迁的古刹,以其独特的建筑艺术、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宁静的冬季景色,吸引着游客纷至沓来。在这里,不仅可以感受到浓厚的历史文化氛围,还能欣赏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无论是摄影爱好者还是历史文化迷,都不应错过这一冬季旅游佳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