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冈起义:辛亥革命的预演
黄冈起义:辛亥革命的预演
1907年5月22日,广东饶平县黄冈镇爆发了一场震惊中外的反清武装起义——黄冈起义。这场由孙中山领导的同盟会成员策划的起义,不仅是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重大影响力的事件之一,还被誉为辛亥革命的预演。起义过程中,革命军一度成功占领黄冈镇,成立了军政府,并发布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尽管最终起义因种种原因失败,但其深远的影响不可忽视。
起义背景
19世纪末期,中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澳门镜湖医院医生孙中山,目睹中华民族有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决定抛弃医人生涯,进行医国事业。1894年,他怀着长达八千多字的《上李鸿章书》,北上求见李鸿章。可是,李鸿章军务匆忙,未能接见。孙中山此行达不到目的,同时,在天津又目睹清政府官员的腐败,终明白通过上书请愿的办法来改变中国是行不通的。
同年11月,孙中山在檀香山创立兴中会,取“振兴中华”之意。从此,孙中山决心救民于水火之中,明确提出了“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的主张,第一次向中国民众提出了推翻清王朝,建立民主共和国的纲领。随后兴中会又在夏威夷一些地方建立分会,会员很快增至百余人。在孙中山的领导下,兴中会组织会员进行军事训练,向爱国侨胞募集资金,为反清武装起义做准备。
1895年10月,孙中山在广州组织领导了第一次武装起义,事实上,这可能根本算不上是一场起义——还没开始,孙中山就发现,约好的人没来,武器也没到。随即,起义军解散,陆皓东被捕,孙中山开始逃亡。
1900年10月,孙中山与几名外国军官绕道至香港,希望借道潜入内地,亲自组织领导一场革命。不料中途有人告密,船刚一抵港即被香港政府监视,不得登岸。这就是电影《十月围城》的背景。无奈之下,派郑士良到广东惠州三洲田发动起义。义军苦战半月,弹尽粮绝,虽集合上万人,但因缺饷缺军械,只好解散队伍,第二次起义失败。
虽然两次起义都失败了,但孙中山察觉到举国舆论已经有变化,最初广州起义被骂为大逆不道,到惠州起义时,则是扼腕叹息,恨事不成,前后相较,差若天渊。加上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清廷议和赔款,威信扫地,而人民生计艰辛,国家危急,有志之士都在不停地寻找救国道路,革命风潮开始萌芽。
于是在1905年8月,孙中山与黄兴等人,以兴中会、华兴会等革命团体为基础,联合各地革命团体,在日本东京创建了中国同盟会,孙中山被推举为总理。他所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革命宗旨被采纳为同盟会纲领。同盟会成立后,通过《民报》发刊词,孙中山首次提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并为之大力宣传,使革命思潮弥漫全国,有志之士纷纷加入革命队伍。
起义过程
1906年2月16日,孙中山为起义筹募经费抵达新加坡,受到新加坡爱国华侨的热烈拥护,并以晚睛园作为孙中山的居住和活动场所,晚睛园原是饶平钱东的华侨张永福修建,为了支援革命,张永福慨然将它腾出来,成为以后南洋革命总机关的所在地。
张永福是革命积极分子,曾与林义顺(张永福外甥)、潮州华侨林受之等人,在新加坡组织了“小桃源俱乐部”,研究形势,宣传进步思想。1904年8月,林受之回国奔丧,趁此机会回国宣传革命。林受之有一结拜兄弟,叫许雪秋,广东海阳(现潮安)县彩塘人,精通武术,又仗义疏财,广交潮汕一带“三点会”成员。林回到国内后,召集邻乡的多名志士,在许雪秋的住宅后楼密谈并建立了反清组织,之后联络各县的三点会成员加盟。其中,饶平县加盟的人数最多,有饶平附城的丘松,浮山圩的薛金福,黄冈的余既成、陈涌波等,成为潮汕反清组织的主要力量。1905年2月,许雪秋以承筑潮汕铁路工程及招募团练为名,组织以饶平县余既成、陈涌波等为主的千余人,约期举义,无奈行动泄密,被迫中断。
1906年2月,同盟会新加坡分会在晚晴园成立(即星洲同盟会),张永福、林义顺、林受之等首先加盟。因老乡加拜把子的关系,林受之向孙中山报告了许雪秋在潮汕组织起义未遂的经过。孙中山听后大喜,他实在太缺人了,尤其缺能打的,于是力邀许雪秋到新加坡相见。许雪秋赶赴新加坡,在晚晴园谒见了孙中山,并正式加入同盟会。孙中山认为潮汕三点会人数多,其宗旨也是反清,应联络他们,以增加革命力量,他同意许雪秋提出的在闽粤两省交界筹备起义的计划,并委任许雪秋为中华革命军东军都督,主持岭东军务。这是孙中山组织同盟会后委任的第一个都督。从此,潮汕的反清武装起义,就直接接受孙中山的领导。在许雪秋等人准备返回潮州之际,林受之将孙中山在晚晴园研究制定的青天白日旗帜式样交给许雪秋带回国内,作为今后起义的标志。
1906年底,许雪秋认定起义时机已经成熟,拟定在丁未年三月(1907年4月)举事。但清官吏已有所发觉,各地严控紧查。为先发制人,起义决定提前到正月初七(2月19日),利用清官吏新年放松防备的机会,组织暴动。可计划不详,缺应变措施,饶平方面的队伍和福建武装会众无法集结,行动中止。现有一些资料,将黄冈起义时间误认为是丁未年正月,大概是受此事影响。如下图:
正月起义夭折后,许雪秋到香港汇报情况,并按照孙中山的指示,暂住香港的兰桂坊,一边筹款,一边
重要人物
许雪秋,广东海阳(现潮安)县彩塘人,精通武术,又仗义疏财,广交潮汕一带“三点会”成员。1906年2月,同盟会新加坡分会在晚晴园成立,许雪秋在新加坡谒见了孙中山,并正式加入同盟会。孙中山认为潮汕三点会人数多,其宗旨也是反清,应联络他们,以增加革命力量,他同意许雪秋提出的在闽粤两省交界筹备起义的计划,并委任许雪秋为中华革命军东军都督,主持岭东军务。这是孙中山组织同盟会后委任的第一个都督。
林义顺,字发初,号蔚华,祖籍澄海县岐山镇马西村,出生于新加坡。他年幼时父母便辞世,由外祖父张理抚养成人。他17岁时进入商界就职,并热心于中国民族革命,与舅父张永福和侨商陈楚楠等组织“小桃源俱乐部”。1903年上海《苏报》案发,他以俱乐部名义致电英国驻上海领事,请求援引第三国有权保护政治犯的国际条例,阻止英租界当局将邹容和章太炎引渡给清廷。他又筹资翻印邹容《革命军》2万多册,秘密带入闽粤地区散发,宣传革命思想。
1904年初,林义顺集资办起南洋第一张公开宣传革命推翻清廷的报纸——《图南日报》。1906年2月,孙中山到新加坡组建同盟会分会,林义顺成为首批南洋同盟会会员,任交际干事。此后,林义顺追随孙中山在南洋开展革命,其间受孙中山委派,主持组建英海峡殖民地首府槟榔屿同盟会分会。1907年,林义顺与张永福、陈楚楠等人再集资创办《中兴日报》,作为南洋同盟会机关报。同年5月22日,孙中山领导第一次武装起义——黄冈起义爆发,林义顺负责起义前牵线联络、筹资支持,又在起义失败后营救、安置起义军将士。辛亥革命成功后,林义顺继续支持孙中山,参与讨袁、北伐等,被委为南洋筹饷员、大元帅府参议、援闽粤军总司令部顾问等职,并获颁开国功勋旌义状及助饷一等金奖章。
历史意义
黄冈起义是同盟会成立后举行的第一次武装起义,具有多个“第一”:第一次任命国民革命军干部、第一次使用青天白日旗、第一次攻克清廷衙署、诛杀清朝官吏,以及第一次成立国民军政府。这场起义不仅展现了革命党人的决心和勇气,为辛亥革命的最终成功提供了经验和动力,还推动了革命进程,展现了革命精神,积累了实战经验。孙中山称丁未起义为“辛亥先声”,认为它对推翻清朝统治起到了积极作用,显示了其作为辛亥革命预演的历史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