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阳牡丹文化节:古诗词里的国色天香
洛阳牡丹文化节:古诗词里的国色天香
武则天曾写过一首《催花诗》,有一天她突发奇想,想在寒冬腊月之时,看见百花盛放的奇景,于是下旨令百花连夜速开:
明朝游上苑,火速报春知。
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第二天,百花感其天威,果然盛放,却唯独牡丹未开,女皇震怒,命人火烤牡丹花枝,牡丹在高温炙烤下终于绽放,然而武则天余怒未消,把牡丹贬去了洛阳。等牡丹到了洛阳之后,广受大家的喜爱。白居易有诗云“花开花落二十日,一城之人皆若狂”,刘禹锡也有“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掀起全城人们赏牡丹的狂热之情。
千年古都,牡丹情缘
洛阳,这座千年古都,因牡丹而闻名于世。洛阳栽培牡丹始于隋朝,盛于唐朝,宋时甲于天下。隋炀帝在西苑(今国家牡丹园附近)辟地二百里,诏天下进花卉,其中就有易州进献的二十箱牡丹,这是洛阳牡丹人工栽培之始。唐宋时期,洛阳牡丹更是名扬天下,世人对牡丹的热爱达到高峰,涌现了大量花匠,出现了关于牡丹的专门著作,并有了最早的牡丹节会“万花会”。宋代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记载的牡丹品种已达24种。
诗词里的牡丹
牡丹,被誉为“花中之王”,自古以来就备受文人墨客的青睐。唐代诗人刘禹锡的《赏牡丹》最为脍炙人口:
庭前芍药妖无格,池上芙蕖净少情。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刘禹锡将牡丹与芍药、荷花对比,突出了牡丹的国色天香和倾城之色。另一位唐代诗人李商隐则以华丽的辞藻,描绘了牡丹的绝美:
锦帏初卷卫夫人,绣被犹堆越鄂君。
垂手乱翻雕玉佩,折腰争舞郁金裙。
石家蜡烛何曾剪,荀令香炉可待熏。
我是梦中传彩笔,欲书花叶寄朝云。
李商隐笔下的牡丹,美得不可方物,是美的象征,也是爱的象征,更是他内心理想的象征,那是一个唯美的与神共通的世界。
牡丹文化节:古今交融
洛阳牡丹的再一次繁荣,是新中国成立后。1959年,周恩来总理陪同外宾到洛阳访问时,曾亲切询问洛阳牡丹的发展情况,并指示要赶快抢救。随后,洛阳市开始调集力量,大力发展牡丹相关的科研、文化和经济事业。1982年,洛阳市人大常委会通过决议,将牡丹定为市花。1983年,洛阳举办了第一届牡丹花会,并在随后的每年4月连续举办。2010年,“以花为媒,广交朋友”的洛阳牡丹花会,经批准升格为国家级节会,更名为“中国洛阳牡丹文化节”。
如今的洛阳牡丹文化节,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文化的传承与创新。每年的4月,洛阳城内各大牡丹园如中国国花园、隋唐城遗址植物园、王城公园等,都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着国内外游客纷至沓来。游客们不仅可以欣赏到各种珍稀牡丹品种,还能参与文化演出、诗词朗诵、书画展览等文化活动,感受牡丹文化的独特魅力。
牡丹精神:坚韧不拔
牡丹不仅是一种花卉,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武则天贬牡丹的传说,展现了牡丹的坚韧不拔。这种精神,也成为了洛阳人乃至中华民族的精神写照。正如宋代诗人范仲淹在《和葛闳寺丞接花歌》中所写:
“牡丹花王维摩诘,一切众生皆有佛性。何独于花而有漏泄?”
范仲淹借牡丹花吏的遭遇,表达了自己对人生荣辱的豁达态度,也体现了牡丹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结语
“唯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这句流传千古的诗句,不仅描绘了牡丹的绝世之美,也道出了洛阳牡丹文化节的盛况。每年的牡丹文化节,不仅是赏花的盛会,更是文化的传承。它让我们在欣赏牡丹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和精神追求。洛阳牡丹,以其独特的魅力,续写着千年的文化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