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福林村的传奇建筑:端园与春晖楼
探访福林村的传奇建筑:端园与春晖楼
福林村,这座被誉为“侨乡中的侨乡”的福建晋江村落,承载着数百年华侨文化的厚重历史。在这里,两座标志性建筑——端园与春晖楼,静静地诉说着海外游子的家国情怀和文化传承。
福林村:侨乡中的侨乡
福林村位于福建省晋江市龙湖镇,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侨乡。自明清以来,福林村就有大批村民漂洋过海,到东南亚等地谋生。他们在外打拼,事业有成后,纷纷回乡建房、修路、兴学,为家乡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福林村也因此被誉为“侨乡中的侨乡”,并获得了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和中国传统村落的双“国字号”荣誉。
端园:中西合璧的建筑瑰宝
端园是福林村最著名的建筑之一,由菲律宾华侨许经撇建造。许经撇,字孝端,1887年出生于福林村,十多岁便随亲赴菲律宾工作,经过艰苦创业,成为菲岛巨富名流。1933年,他通过堂弟许经权的推荐,聘请了驻鼓浪屿的意大利建筑设计师与惠安石雕名匠,历时三年建造了这座中西合璧的精美私宅。
端园坐北朝南,占地面积228.7平方米,建筑面积350.8平方米,楼高两层半。整栋建筑外墙用细琢的白砻石柱为框架,墙体则用特制红砖砌筑,白石台基高达一米,造型优雅,色彩明丽。尤为特别的是,端园辟有三房一廊的地下室,配有通风与传音设施,在当时十分罕见。
端园的石雕工艺堪称一绝。正门前的石雕出自惠安著名石雕高手马俊之手,历时一年精雕细琢。门柱起线展现出异国几何形曲直美感,线条或凸或凹、层层叠叠,工艺极难。据传,许经撇曾对石匠说,“把石碎集中起来过秤,我给你同样重量的黄金作为工钱。”虽然石匠最终没有接受这份“黄金酬劳”,但这个故事足以说明端园石雕的精湛工艺。
端园的四副楹联也颇具特色,出自晚清名家手笔,既展现了许经撇的修为与品味,也传递着家族的道德准则。正门的楹联“太岳流芳祖德支分传奕祀,啸锣耸翠山光楼外拱层鬟”由创办安海西隅女子中学的许书亮所书,勉励后代努力学习、建功立业。
春晖楼:华侨的乡愁记忆
春晖楼是福林村另一座重要的侨乡建筑,由爱国华侨许友超为其母亲建造。许友超是菲律宾中华总商会会长,早年在菲律宾经营木厂,1930年前后成为“中华木商会”会长。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许友超积极响应国内抗战呼声,与李清泉等有识之士组织成立了“菲律宾华侨援助抗敌委员会”,这是东南亚最早出现的华侨抗日救国团体。他们筹款购买了15架飞机支援国内抗战,展现了华侨的爱国情怀。
1946年,许友超在福林村为母亲建造了一座高大的闽南洋楼,命名为春晖楼,取“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之意,以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春晖楼不仅是一座建筑,更凝结着许友超对祖国和家乡的深情厚谊。
文化传承与保护
如今,端园和春晖楼不仅是福林村的标志性建筑,更是了解华侨文化的重要窗口。端园内保存着大量侨批等涉侨资料,成为华侨生活记忆馆,诉说着闽南华侨的家国情怀和爱拼敢赢的精神。福林村也积极探索“侨厝管家”模式,大力推进古建活化利用,让这些承载着历史记忆的建筑焕发出新的生机。
福林村的端园与春晖楼,是华侨文化的重要载体,它们见证了海外游子的奋斗历程,承载着他们对家乡的深情厚谊。这两座建筑不仅是福林村的骄傲,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生动写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