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成人群曾染发,当心这些有害成分,专家建议改用天然染发
九成人群曾染发,当心这些有害成分,专家建议改用天然染发
最近,一则关于“樱桃变黄桃”的新闻引发了广泛关注。这则新闻不仅生动描绘了染发后肤色的变化,还揭示了染发可能带来的健康风险。染发剂中的化学成分如对苯二胺(PPD)可能会引发过敏反应,并与一些慢性疾病的发生相关。专家提醒,选择无氨、天然成分的染发剂,或在染发前进行皮肤测试,以确保不会引发过敏。此外,染发后应注意头皮护理,避免日晒和频繁洗发,以帮助恢复头皮健康。在追求美丽的同时,我们也要警惕潜在的健康隐患。
染发在日常生活中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据央视国际网络调查显示,在2600多名受访者中,90%以上的人曾经染过头发,而且半数左右的人在30岁之前就开始了第一次染发。无论是为了改变形象、彰显个性,还是遮挡白发、显得年轻,染发已经成为许多人生活的一部分。然而,染发的安全性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化学染发剂中常见的成分,如对苯二胺(PPD)、邻苯二胺(OPD)、间苯二胺(MPD)及甲苯-2,5-二胺(PTD),都被欧盟的《CLP法规》定义为急性毒性物质和皮肤致敏物。其中,邻苯二胺还被列为第二类致癌物,而邻苯二胺和间苯二胺都属于第二类可导致基因发生永久性突变的物质。这些成分在香港法例《药剂业及毒药条例》中被明确规定,需要在产品包装上标示成分和含量,并附有警告字句。
与化学染发剂相比,天然植物染发剂因其低毒性、低刺激性而受到青睐。植物染发剂主要利用植物来源的天然色素来改变头发颜色,不含化学合成的苯胺染料和过氧化氢等强氧化剂,因此对皮肤的刺激性较小,也不易损伤毛发,特别适合中老年人和敏感肌人群使用。此外,植物染发剂的天然色素取自可再生的自然资源,在大自然环境中可降解,且毒性物质含量低,对自然环境友好,符合化妆品行业日益重视环保的发展趋势。
植物染发剂的着色成分主要是从植物的叶、根茎、花和果实中提取的天然色素。常见的染发植物色素可分为六个色系,每个色系都有各自的代表植物:以五倍子植物为代表的黑色系,以海娜花为代表的红色系,以核桃青皮为代表的棕色系,以姜黄为代表的黄色系,以紫草为代表的紫色系,以及以菘蓝为代表的蓝色系。这些不同色系的不同搭配还可以组成多种多样的颜色效果。
尽管植物染发剂具有诸多优点,但在使用时仍需注意一些事项。初次染发者应在耳后或手背涂抹植物染发剂,测试皮肤是否过敏。如果头发没有做过漂白处理,在使用植物染发剂前需要用软化剂软化头发。染发时要严格按照说明书标注的染发方法进行操作,确保加热的温度和时间符合要求,以达到最佳染发效果。
染发后出现皮肤问题,尤其是过敏反应,需要及时处理。根据皮肤过敏的严重程度,治疗方法也有所不同。轻症患者可能只会出现瘙痒和头皮屑增加,此时口服抗组胺药如氯雷他定、西替利嗪等即可。症状较重的患者可能会出现皮肤红斑、丘疹、水疱等,除了口服抗组胺药外,还可以局部涂抹抗过敏药物,如含有激素的糠酸莫米松、丁酸氢化可的松等,或不含激素的他克莫司、吡美莫司等。在最严重的情况下,如果头面部皮肤出现明显红肿、大量水疱、渗出,甚至全身出现类似损害,可以在上述治疗的基础上,适当应用糖皮质激素药物如泼尼松、倍他米松等。如果及时采取合理治疗并避免继续接触过敏原,染发后过敏的情况一般在1-2周后可以逐渐缓解。
为了安全染发,建议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 选择染发产品时,仔细查看产品标签是否完整规范,确保产品安全性。
- 染发前按照产品说明书进行皮肤测试,避免过敏反应。
- 涂抹染发产品时佩戴手套,尽量避免染发剂直接接触头皮。
- 染完头发后,彻底清洗掉残留在手上及头发上的染发产品。
- 妊娠期及哺乳期女性应避免染发。
- 如果出现过敏症状,立即停用或更换其他类型的染发剂,必要时及时就医。
染发虽然能带来美丽的外观,但安全永远是第一位的。在追求美丽的同时,我们也要注重健康,理性对待染发,选择适合自己的染发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