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后勤改革:构建“大后勤”体系,推进市场化专业化转型
央企后勤改革:构建“大后勤”体系,推进市场化专业化转型
2024年9月,中国卫星网络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星网)在雄安新区启动区的办公楼正式启用办公,成为首家全面迁驻雄安新区的央企。这一标志性事件不仅展示了央企疏解北京非首都功能的决心,也凸显了央企后勤改革的重要性和紧迫性。
“大后勤”体系的构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企业竞争的加剧,央企后勤改革成为提升企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置业公司作为央企后勤服务保障单位,正积极探索构建新型“大后勤”保障体系,通过战略转型、管理模式和运营机制的创新,以及多元化的服务方向,全面提升后勤管理的效率和质量。
“大后勤”体系的构建,核心在于打破传统后勤服务的局限,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和高效利用。以华东师范大学为例,该校后勤保障部通过五个“化”构建后勤人员培训体系,即培训制度化、内容前瞻化、师资多元化、人员组合化,收获实效化,旨在全方位提升后勤人专业素养与综合能力,为后勤队伍发展持续注入新的活力,推动后勤人才队伍建设迈向新高度。
上海现代高校智慧后勤研究院副院长周琦玢在专题报告中强调,要通过“加强标准化建设、促进服务多元化营建、利用数字化技术赋能、实施场景化育人策略”等四个关键,构建长期稳定、安全温暖的校园公共服务,不断优化师生校园生活体验。
市场化、专业化改革
央企后勤改革的另一个重要方向是市场化、专业化。通过引入市场竞争机制,提升后勤服务的质量和效率。例如,某央企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引入多家餐饮团队和物业公司,提高了服务质量。同时,企业还开发了智慧后勤系统,如报修平台和能源管控系统,提升了服务效率。
市场化改革的关键在于建立公平、透明的竞争环境,让优质的服务提供商能够脱颖而出。同时,企业还需要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对服务提供商进行定期评估,确保服务质量的持续提升。
面临的挑战与解决方案
央企后勤改革虽然前景广阔,但也面临着不少挑战。首先是传统观念的束缚。许多员工对后勤服务市场化存在抵触情绪,担心改革会影响自身利益。其次是利益冲突。市场化改革可能会触及一些既得利益者的“奶酪”,引发阻力。此外,如何在市场化运作中保持服务的公益属性,也是一个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针对这些挑战,央企需要采取以下措施:
- 加强沟通与宣传,让员工充分理解改革的必要性和意义,消除抵触情绪。
- 建立公平、透明的市场竞争机制,确保改革的公正性。
- 完善监管体系,防止市场化过程中出现服务品质下降的问题。
- 重视员工培训,提升员工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使其能够适应改革带来的变化。
展望未来
央企后勤改革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通过构建“大后勤”体系,推进市场化、专业化改革,央企不仅能够提升后勤服务的质量和效率,还能为企业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未来,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我们有理由相信,央企的后勤服务将更加智能、高效、人性化,为员工创造更加舒适的工作环境,为企业创造更大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