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设宴鸿门欲诛刘邦,张良樊哙智救脱险
项羽设宴鸿门欲诛刘邦,张良樊哙智救脱险
公元前206年,秦朝灭亡后,天下大乱,群雄并起。在众多反秦力量中,刘邦和项羽逐渐成为两大巨头。刘邦先入关中,按照约定,他应当被封为关中王。但项羽凭借其军事优势,意图独霸天下,对刘邦的崛起感到威胁。在这样的背景下,项羽在鸿门设下了一场宴会,名义上是为了庆功,实则是为了铲除潜在的对手刘邦。
这场宴会的经过充满了惊险和权谋。刘邦率领一百多名骑兵,以及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四员大将,再加上张良随从,前往项羽的驻军地点——鸿门。见到项羽后,刘邦说:“臣与将军勤力同心,共伐秦国,将军在河北作战,臣在河南作战,但是我没有料到竟然能够先入关破秦,得以在这里再见到将军您。现在有小人进谗言,想让我和将军生出嫌隙。”项羽则回应道:“这是你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我怎么会这么生气呢?”说完,项羽便把刘邦留了下来,打算摆个宴席,款待一下他。
宴会上的座位安排也十分讲究。《史记·项羽本纪》中记载:“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 向侍。”这种座次安排反映了当时宴会的礼仪文化。东向是最尊贵的位置,由项羽和项伯占据;南向次之,由范增坐;刘邦则坐在北向,表示臣服于项羽;而张良则在西向侍奉。
然而,这场宴会并非简单的庆功宴。范增早已和项羽约好,当他举起自己的玉玦,就把这个作为杀死刘邦的暗号。但项羽在刘邦的谢罪和项伯的斡旋下,已经没有了杀意。范增见状,便密谋让项庄以舞剑为名刺杀刘邦。项庄进入营帐敬酒后,说:“将军和沛公饮酒,但是军中没有什么可以用来娱乐的,就请让我舞剑助兴吧。”在得到项羽的同意后,项庄开始拔剑起舞,试图刺杀刘邦。但项伯察觉到了危险,也拔剑起舞,用自己的身体挡住刘邦,使项庄无法得手。
在这危急时刻,张良离席出走,找到了樊哙。樊哙持剑带盾,闯入宴席当中,怒视项羽。项羽问:“这位客人是做什么的?”张良回答:“这是沛公的骖乘樊哙。”项羽赐酒肉给樊哙,樊哙乘机说:“臣连死都不怕,一杯酒有什么好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之心,杀人唯恐不能杀光,处罚人唯恐不能够用尽酷刑,因此天下人都背叛了秦朝。楚怀王之前和诸将立约:‘先入关中的人称王。”现在沛公击败了秦朝,进入咸阳,秋毫无犯,又封闭了秦朝的宫室,将军队退回霸上,来等待将军。派遣将领把守函谷关,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出入和一些意外的变故。沛公如此劳苦功高,却没有得到封侯的奖赏,却听信小人的谗言,打算诛杀功臣。这样做只是将亡秦的政策接续下来罢了,臣私以为将军不能采取这种做法。”
樊哙的这番话让项羽沉默了下来。不久后,刘邦以上厕所为名,带着樊哙等人悄悄离开。临走前,刘邦留下一双白璧和一双玉斗,分别送给项羽和范增。最终,刘邦成功逃脱,避免了一场可能的杀身之祸。
鸿门宴不仅是一场充满权谋和危险的宴会,也是中国古代饭局文化的典型代表。它体现了古代中国的政治智慧与策略,展现了各方人物的心理活动和即兴应变。同时,鸿门宴还反映了古代中国的礼仪文化,即使在权力斗争最为激烈的时候,参与者们仍然遵循着一定的礼仪规范。这场宴会的结局,不仅影响了刘邦和项羽的命运,也为中国历史的发展埋下了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