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刷题的吴姥姥:用影视片段点燃物理学习热情
不刷题的吴姥姥:用影视片段点燃物理学习热情
“不刷题的吴姥姥”火遍全网,这位74岁的同济大学物理学退休教授,凭借独特的教学方法和幽默风趣的讲解风格,成功激发了无数青少年对物理的兴趣。她不仅是一位知识渊博的学者,更是一位充满童心的“科学顽童”,用生活化的实验和影视片段,让复杂的物理知识变得通俗易懂。
从生活到物理:吴姥姥的创新教学法
吴姥姥常说:“科学既伟大又有用,生活中到处都充满了科学的道理。”她善于从日常生活中寻找物理知识的切入点,用最简单的道具演示复杂的物理现象。比如,她用铁锅讲解球面射电望远镜“中国天眼”FAST,用扫把讲解太空宇宙射线,用羽毛球拍讲解正负电子对撞机,用面团讲解拓扑学,用橡皮筋讲解一维驻波……这些看似平常的物品,在吴姥姥手中都变成了生动的物理教具。
吴姥姥的教学视频中,没有枯燥的公式推导,也没有复杂的实验设备,有的只是简单的生活用品和幽默风趣的语言。她认为,物理不是一门高高在上的学科,而是与生活息息相关、无处不在的科学。这种教学方式不仅拉近了物理与生活的距离,也让学习变得轻松愉快。
影视片段:物理知识的生动载体
除了生活化实验,吴姥姥还巧妙地将影视片段融入物理教学。她认为,影视作品中的许多场景都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通过分析这些场景,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物理概念。
例如,在讲解牛顿运动定律时,吴姥姥选取了电影《阿凡达》中的飞行场景。她引导学生观察影片中飞行器的运动轨迹,分析其中的受力情况,进而引出牛顿第三定律——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的概念。这种教学方式不仅让学生们感到新奇有趣,也让他们深刻理解了物理定律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
再比如,在讲解电磁学时,吴姥姥利用科幻电影《钢铁侠》中的场景,展示了电磁力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她通过分析钢铁侠盔甲的工作原理,讲解了电磁感应和电磁场的基本概念,让学生们在欣赏电影的同时,也学到了物理知识。
“不刷题”的教育理念
吴姥姥将“不刷题”三个字放进自己的IP中,强调的是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她认为,机械刷题不仅枯燥乏味,还容易扼杀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欲。真正的学习应该是主动的、研究性的,而不是被动的、机械的。
“我说的‘不刷题’不是不做题,而是要做研究,把研究放在第一位。”吴姥姥说,“会做研究的人凭什么考不好?研究的能力提高了,前期学习就已经很学得很透彻了,到考试时当然能轻松对待。”
这种教育理念得到了广大家长和教育专家的认可。一位家长在小红书上分享了自己的经历:“我孩子所在的学校有一次要求家长们带领孩子做一个科学实验。当时我选择了‘会飞的章鱼’——通过静电摩擦原理,让一个剪成丝的塑料垃圾袋飞起来。不过我做的‘章鱼’却一直飞不起来。我翻遍了小红书、b站、抖音里所有相关的小视频也找不出原因,直到看到了吴姥姥的一个相关科普视频,才恍然大悟要使用什么样的材质才能让这个塑料垃圾袋制成的‘章鱼’飞起来。”
从“吴姥姥现象”看科普教育的未来
“不刷题的吴姥姥”现象引发了科普界和教育界的广泛关注。专家们认为,这种创新的科普方式不仅传播了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弘扬了科学精神和方法,符合科学教育的大趋势。
上海市科普作家协会理事长吴家睿指出,过去的科普主要以传播科学知识为主,今天的科普则已经在国家创新体系中成为与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一体两翼”。只有真正把科学方法、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引入学校、课堂,才能在此基础上,让青少年成为具有创新精神的、而不是简单的知识型人才。
上海科技馆馆长倪闽景也表示,“不刷题的吴姥姥”代表了从过去侧重解题竞赛的科学教育到真正的科学教育的回归。让孩子们通过动手、观察现象,进而对问题产生兴趣,这正符合科学教育的大趋势。
“不刷题的吴姥姥”不仅是一位物理老师,更是一位科普大使。她用自己独特的方式,点燃了无数青少年对科学的热情,也为科普教育的未来指明了方向。在她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教育者开始尝试创新的教学方法,让学习变得更加有趣、更有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