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提醒:冬季每天开窗通风两次,可降低抑郁风险
专家提醒:冬季每天开窗通风两次,可降低抑郁风险
“冬季长时间闭门关窗会导致室内缺氧,增加细菌、灰尘和二氧化碳数量,对健康产生不良影响。经常开窗通风有助于降低抑郁风险、呼吸疾病风险,提高大脑舒适度。专家建议每天至少开窗通风两次,每次20分钟左右,特别是在天气晴朗的时候。”
这是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脑病科副主任医师陈运的最新研究发现。随着冬季的到来,很多人习惯紧闭门窗,享受室内的温暖。然而,这种做法可能对我们的健康造成不利影响。上海中医药大学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科学依据,强调了定期开窗通风的重要性。
开窗通风的三大健康益处
降低抑郁风险:2024年9月发表在《情感障碍杂志》上的一项研究显示,与不开窗通风的老年人相比,每周开窗通风超过5次的老年人出现抑郁症状的可能性降低了33%。在我国老年人群中,频繁开窗通风与降低老年抑郁症状的发生率之间存在显著的线性关系。
减少呼吸疾病风险:冬季空气干燥,鼻腔、咽喉等黏膜容易失去水分,防御能力下降,易被病菌感染。定期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可降低室内病原体浓度,减少人与病原体接触的机会,从而预防疾病的发生。
改善大脑舒适度:长时间不通风会导致室内氧气不足,长期处于这种环境中,可能会因缺氧引发头晕、头痛等症状,甚至诱发其他疾病。通过通风换气,一方面将有害的、被污染的空气及各种致病因子排出室外,另一方面从室外引入更多的氧气、负离子等有益物质,有助于改善人体免疫系统、呼吸系统以及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调节大脑皮层的兴奋度,使大脑更加舒适。
如何科学开窗通风?
每天至少开窗通风2次:天气晴朗时开窗通风,让室内外空气交换流通,新鲜空气进入室内,是提升室内氧气含量的简单有效方法。每天开窗2次,建议选择上午9-11点、下午2-4点,这两个时段车流量较小,空气污染较轻,每次通风约20分钟。
气温低时窗户开小些:在室内人员密集或流感季节,应开窗通风。气温低时,可开一条小缝保持通风,这样既能保持空气流通,又不会让室内过冷。
每次通风不少于15分钟:通风时间以20-30分钟为宜。若窗户只开条小缝,通风时间需延长至30-60分钟,以确保空气充分流通。
通风时最好形成对流:最佳通风方式是形成对流,比如打开家中距离最远的窗户和门,让空气流通穿过整个房间。但若有感冒患者在家,需谨慎操作,可逐个房间通风,同时注意保暖。冬季切忌衣着单薄或出汗时吹风,以防感冒。开窗后室内温度不宜低于16℃,最好保持在18℃-23℃。
特殊情况下的开窗建议
早晚交通高峰时段:如果居住在交通主干道附近,且楼层较低,在早晚交通高峰时段,应避免开窗通风,因为此时空气质量较差。
室内人员密集时:在室内人员密集或感冒流行季节,应增加开窗通风的频率,保持室内空气新鲜。
恶劣天气时:在大风、暴雨等恶劣天气条件下,应暂时关闭窗户,防止雨水和尘土进入室内。
定期开窗通风是保持室内空气质量、维护身体健康的重要措施。上海中医药大学的研究为我们提供了科学依据,让我们认识到开窗通风的重要性。通过养成良好的开窗习惯,我们可以为家人创造一个更健康、更舒适的居住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