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音申遗15周年:杨翠娥的艺术之路与南音的传承发展
南音申遗15周年:杨翠娥的艺术之路与南音的传承发展
“泉州市南音申遗成功15周年”活动在泉州南音艺苑隆重举行。这场活动不仅是对南音申遗成功的庆祝,更是对南音艺术传承与发展的展示。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南音项目的代表性传承人,杨翠娥的南音艺术之路见证了南音从地方走向世界的历程。
南音申遗15周年:一场跨越时空的艺术盛宴
12月18日晚,泉州南音艺苑灯火辉煌,一场特殊的演出正在这里上演。这场演出的主角,是南音——这项有着千年历史的古老音乐艺术。2009年,泉州南音成功入选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开启了泉州南音传承与发展的新篇章。十五载岁月如歌,泉州南音在世界遗产的舞台上熠熠生辉。
杨翠娥:南音艺术的传承者与创新者
作为南音艺术的杰出代表,杨翠娥多次参与国内外重要演出及文化交流活动,为推广南音艺术做出了卓越贡献。凭借精湛的技艺和深厚的艺术造诣,她在南音界享有极高的声誉。在此次15周年庆典活动中,杨翠娥携手多位国家级、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为观众带来了一场视听盛宴。
南音:千年古乐的现代传承
南音,又称“弦管”,是中国现存最古老的乐种之一,被誉为“中国音乐史上的活化石”。它用泉州方言演唱,主要以琵琶、洞箫、二弦、三弦、拍板等乐器演奏,以“乂工六思一”5个汉字符号记写乐曲。现存的3000余首古曲谱,保留了自晋(公元265年至420年)起至清(公元1644年至1911年)历代不同类别的曲目。
在杨翠娥等传承人的努力下,南音不仅在泉州本地得到传承,还走进了校园,成为泉州师范学院等高校的课程。这种“活态传承”方式,让南音艺术在年轻一代中生根发芽,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从地方到世界:南音的国际影响力
南音申遗成功15年来,不仅在国内得到广泛传播,在国际上也享有盛誉。作为南音艺术的传播者,杨翠娥多次带领团队赴海外演出,将这门古老艺术带到世界各地。从欧洲到东南亚,从美国到澳大利亚,南音的旋律跨越国界,打动了无数外国观众的心。
著名音乐学家田青教授在庆典活动上感慨道:“南音作为全人类共同享有的非遗瑰宝,其价值和独特艺术性远超出一般人的想象。要感谢泉州孕育并传承了如此美妙的古乐,也要感谢一代代弦友,千百年来原滋原味地将南音传承下来。”
结语:弦歌不辍,薪火相传
“让我们相约在这个特别的日子里,共同见证泉州南音的传承与发展,感受这一古老艺术的独特魅力。期待在未来的日子里,泉州南音能够继续弦歌不辍,续写新的传奇篇章。”主办方负责人在活动结束时说道。
南音申遗成功15周年,不仅是对过去的回顾,更是对未来的展望。在杨翠娥等传承人的努力下,南音这门古老艺术必将焕发新的生机,继续在世界舞台上绽放光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