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辟谣“限高令新政”:虚假解限服务频现,多地法院加大执行力度
最高法辟谣“限高令新政”:虚假解限服务频现,多地法院加大执行力度
近日,一则关于“限高令新政”的消息在短视频平台引发热议。一些账号声称可以通过“内部途径”帮助被限制高消费人员正常购买机票、高铁票,甚至有律所认证账号发布相关视频。然而,最高人民法院执行局相关负责人明确表示,这些所谓的“新政”和“解限”服务均为不实信息。
这些虚假信息不仅误导了公众,还可能对司法执行工作造成干扰。在重庆念南律师事务所的认证账号中,一名男子身着正装介绍:“只要你有解除的需求,点击小红心,留下解除二字,点击客服,我来帮你!”尽管视频下方有平台提醒为“AI技术制作”,但仍有不少人留言咨询。另一家河南世笙律师事务所的视频号账号也发布了类似内容,称可以“解除”限高令后正常购票,该视频获得大量点赞和转发。
这些虚假服务往往以“内部渠道”为噱头,报价从3000元到8800元不等,声称可以合法合规地解除限制。然而,最高法执行部门明确表示,从未出台过解除限制消费措施或为不偿还债务的限高人员提供长期“解限”的相关规定。
针对这些虚假信息,相关视频平台已加强审核力度,并鼓励用户积极举报违规内容。同时,各地法院也在不断加大执行力度,完善限制高消费制度的落实。
以北京大兴法院为例,该院联合首都机场公安局大兴机场分局建立“滤网”联控机制,通过加强机场安检核验,有效打击违反“限高令”乘机的行为。据统计,2024年1至5月,大兴机场安检口共核查出2743人次违反“限高令”乘机的被执行人,平均每月将近600人次。自4月“滤网”联控机制建立以来,大兴机场共核查出153人次北京法院限消人员购票乘机,共有31人被全市多家法院带离,其中大兴法院带离9人,4人被采取拘留措施,其他5人当场履行完毕。
此外,北京铁路公安处与京津冀三地法院开展联动查控工作机制,协助查获逃避“限高令”的被执行人。山东、山西、兰州等多地法院也与铁路公安部门合作,开启联动机制,全力保障当事人合法权益。
在加强执行力度的同时,如何更合理地实施限制高消费措施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全国人大代表、山东康桥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张巧良建议,应优化对被执行单位“四类人员”的高消费限制措施。他认为,全国失信被执行人已有800万之多,因企业深陷债务泥潭而被法院采取限制高消费措施的法定代表人、直接责任人员、实际控制人越来越多。“一刀切”限制他们乘坐飞机、G字头高铁列车全部座位,既不利于企业生产经营,也不利于营商环境的营造。
张巧良建议,在加大执行力度、及时保障胜诉当事人实现债权的同时,也要最大限度减少限制高消费措施对被执行单位“四类人员”的负面影响,践行善意文明执行理念,营造良好营商环境。
限制高消费制度作为人民法院对被执行人采取的一种间接执行措施,其目的是防止受害人的财产减损,切实保护债权人的合法权益。自该制度建立以来,已经促进1558.96万人次主动履行了法律义务,在打击逃废债行为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如何在保障债权人权益和维护被执行人合法权益之间找到平衡点,如何更精准地实施限制措施,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完善。
当前,各地法院在执行工作中已经积累了一些有益经验。例如,对于法定代表人变更的情况,法院会根据实际情况审查是否解除对其的限制消费措施。如果原法定代表人确因经营管理需要发生变更,且能证明其并非单位的实际控制人、影响债务履行的直接责任人员,法院会依法解除对其的限制消费措施。
限制高消费制度的不断完善,既需要严厉打击逃避执行的行为,也需要在具体执行中体现人文关怀和法治精神。通过优化执行措施,既能有效维护司法权威,也能为经济社会发展创造良好的法治环境。